□ 記者 滿淑涵
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聚焦優化老年人公共服務,今年省兩會,22件政協提案關注老齡化問題,為提升陜西養老品質建言。
為老服務更精準
伴隨家庭規模小型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數量增多,這部分人群由于年邁體弱、行走不便、反應遲緩,吃飯難成為生活中常見問題。
省政協委員王新發調研了解到,目前,我省個別城市雖已在社區設立老年食堂,但覆蓋面還比較小,廣大農村更是少有助餐服務,“為此急需加大在社區建設老年食堂的力度,解決這些老年人就近吃飯的問題。”
“政府要不斷完善養老保障制度,興辦養老福利機構,建設養老福利設施,培育和發展養老護理服務市場,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市場化運作,吸引更多人參與養老服務。”省政協常委劉勇圍繞空巢老人建言。他同時表示,希望老年人積極培養興趣愛好,調整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適度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
省政協委員張保軍在《關于推進構建老年人生活安全干預機制的提案》中建議,建立社區老人指導機構,推薦和分享典型的老年人生活案例,加強居民小區業委會和物業公司聯動,多舉辦專題培訓和知識講座活動,進一步豐富轄區老人及其家人精神生活,構建和睦“小家”和諧“大家”。
健康生活有保障
當前,老齡化快速發展為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諸多問題,其中失能老人醫療保障問題需要全社會更加關注。省政協常委馬鵬程發現,由于失能老人數量較多,專業護理人員缺口較大,醫療機構現有服務能力不能滿足失能老人醫療需求,現有醫療保險保障能力不夠健全等原因,失能老人醫療保障問題仍需繼續完善相關政策,以此進一步促進醫養結合發展,提高失能老人的生存質量。
“因為資金不足、醫保審批難度大等問題,大多養老機構在院內增設醫療機構的積極性不高。”省政協委員張程程就老年人健康保健問題建議,簡化養老機構申請設立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臨終關懷醫院、護理院等審批手續,進一步破除養老機構申請醫療機構設立許可的政策體制機制障礙,推進醫養結合產業發展。
針對醫養結合需要具有照護和診療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省政協委員趙水利建議,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政府可與大專院校簽訂人才定向培養合作協議。同時,建立醫療機構內優秀執業醫師和執業護士到養老機構輪崗支醫機制,建立居家養老服務平臺,把優質醫療資源和居家老人、基層醫院聯系起來,健全老年人電子健康檔案,將老年人信息系統與醫療系統的預約診療系統、雙向轉診系統、遠程會診系統和健康檔案整合,逐步實現電子信息的調閱與共享,以信息化促進醫養便捷化。
安康是國家級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首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市,目前正著力打造生態健康養老新高地。省政協委員吳雙有認為,安康發展健康養老產業優勢明顯,推動醫養結合發展的政策體系日益完善,但還需建立健全政府購買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服務的配套制度,拓寬養老項目投融資渠道,完善護理、醫療、康復、教育等綜合服務體系,真正叫響安康生態健康養老品牌。
多元需求能滿足
發展老年教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學習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的必然要求。省政協委員鄧頌東認為,發展社區教育、老年教育也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他建議,可參照上海、浙江、福建的經驗,建立我省社區教育專項經費投入機制,并根據我省社區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2元的標準設立社區教育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時下,人們越來越習慣于智能交通帶來的出行便利,但在大家大談智能化的時候,也往往忽視了適老化。省政協委員周懷忠認為,高齡老人的出行需求是不能被忽略的“小事”,這些老人腿腳不便,行動緩慢,不便乘坐公交車、地鐵,也不會使用手機叫網約車,傳統出租車是他們出行的最佳選擇。為此他呼吁通過建立一定激勵機制,對出租車“愛心車廂”駕駛員免費搭載老人的行為進行管理和鼓勵。
過去,獨生子女在父母患病住院期間請假陪護成為一種奢望。近年來,社會輿論一直呼吁設立獨生子女護理假,黑龍江、福建、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河南、四川等地已啟動制度方面的探索,但從不少地方的反饋來看,這項暖心政策更多成了“紙上的福利”。為此,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提交《關于進一步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盡快出臺我省獨生子女帶薪護理假規定的提案》,認為要讓“獨生子女護理假”給獨生子女家庭帶來真正實惠,就要將此假期制度予以細化,出臺配套的監督和保障機制,解決誰來監督執行、用人單位不落實該怎么處罰等問題,使之更有操作性。同時提案還建議考慮民營、中小企業的用人成本、生存壓力,對“獨生子女護理假”落實得好的企業予以適當補貼。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