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天回航天技術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在裝配某款發動機。 受訪對象供圖

在陜西鴻鑫耐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技術人員在操作設備。 記者 張梅攝
2023年,陜西全力抓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和西安“雙中心”建設,充分發揮“三項改革”點火器作用,各項工作均取得了新進展。近日,記者先后在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企業、高校進行采訪,通過創新一線的故事,反映陜西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動實踐。
剛剛過去的2023年,陜西科技創新重要指標亮眼——
全省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4120.76億元,同比增長34.95%。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18萬家,同比增長37%;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534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1萬家,同比增長33%……
新年伊始,陜西科技創新捷報頻傳——
全球第一桶地下原位熱解煤焦油在陜西成功提取,實現煤田地下原位采油從“0”到“1”的突破。陜西企業研發的全球首款帶有生物活性涂層的3D打印多孔鈦合金椎間融合器獲批上市……
亮眼的指標和頻傳的捷報,源自陜西加力加速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釋放科技資源潛力。在科技創新的支撐下,陜西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競爭新優勢。
把“不可能”變成“現實”
1月22日,陜西天回航天技術有限公司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該公司自主研發的85噸級液氧煤油分級燃燒抽氣循環火箭發動機“巧龍1號”將于近日進行整機試車。
“‘巧龍1號’采用獨創構型,具有高可靠、低成本、結構簡單、易于量產等特點。整機試車后,我們將立刻對其進行相關測試、驗證,爭取年底定型、批量生產。”天回航天董事長、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劉紅軍介紹。
創辦兩年多,天回航天已經完成了4款新型火箭發動機型號的研制,其中2款完成整機試車。
天回航天何以發展如此迅速?
“秦創原和‘三項改革’讓我們把‘不可能’變成‘現實’。”在劉紅軍看來,政策的支持、創新資源的“托舉”是高科技企業能夠快速發展的關鍵。
劉紅軍曾任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液氧煤油發動機系列總設計師,2019年入職西北工業大學,擔任博士生導師。面對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缺乏動力系統的瓶頸難題,擁有5項航天發動機整機發明專利的劉紅軍一直希望能把這些專利變成產品。
2021年3月,在西北工業大學和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下,劉紅軍以5項發明專利作價入股,成立天回航天。那個時候,恰逢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啟動建設。乘著政策的東風,天回航天的系列發動機產品相繼誕生:
2021年8月,“小龍一號”發動機立項。從圖紙設計到零部件投產、組裝,再到首次成功點火試車,整個流程只耗時半年。
2023年7月,全球首臺百噸級液氧煤油混合循環發動機“紅龍一號”圓滿完成首次半系統熱試車,填補多項國際技術空白。
……
“面向未來,我們在加速發動機規模化批量生產和商業化進程的同時,還將瞄準核心技術,加快運載火箭的研發,力爭實現中國制造新突破!”劉紅軍表示。
在陜西加力加速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中,一批像天回航天這樣的科技企業涌現出來。它們脫胎于高校院所,憑借突出的技術創新優勢,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穩,也更有底氣、更顯擔當。
科研人員創辦企業超過1000家
在秦創原和“三項改革”的各項政策支持下,西安理工大學多個科研團隊破解了把礦泉水瓶、塑料袋等廢棄物“變廢為寶”的“密碼”,孵化出環保產業鏈上的多家企業——
段宗范科研團隊以回收塑料再生纖維為原料,生產出一種只吸油不吸水的油水分離新材料,3秒內可以完成油污的快速吸附。周星科研團隊攻克了包裝材料資源化利用的多項關鍵技術,使得廢棄塑料的轉化效率超過98%,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突破了關鍵核心技術,如何實現成果轉化?這是像周星和段宗范這樣的科研人員面臨的共同問題。高校教師創辦企業會不會被人說“不務正業”?如果轉化失敗了,存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場地從哪里來?資金從哪里來?……種種困擾令他們望而卻步。
2021年,以國家深化全面創新改革為契機,陜西在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5所高校開展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工作。2022年3月,在試點探索的基礎上,陜西在全省推進省屬綜合類、理工類高等院校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
2021年8月,段宗范依托團隊科研成果創辦陜西鴻鑫耐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團隊的4項專利申請權也從學校順利轉讓至公司,并作價入股40萬元解決了企業發展之初的資金問題。
“1+N”線上線下常態化路演機制、“點對點、一對一”的精準服務、“三項改革”重點專項……政策“松綁”的同時,陜西聚焦“不敢轉”“不會轉”,力促“轉成功”“轉得好”,多措并舉打通了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通道,支持一批通過改革舉措實施的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項目,實現從無到有;助力一批通過“三項改革”已組建的科技型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實現從小到大的發展。
2022年3月,周星團隊也在秦創原總窗口創辦了陜西星運博凱科技有限公司,并享受到了多項政策扶持。“在推動產品市場化的同時,我們還將攻克核心裝備研發設計難題,希望實現廢棄塑料處理高端裝備的國產化。”周星滿懷信心。
“三項改革”推行以來,科研人員成立成果轉化企業1051家。2023年,全省高校院所技術合同成交額316.66億元,同比增長102.68%。
從“東南飛”到“飛地孵化”
“有了秦創原,很多曾經‘東南飛’的團隊和專家,都愿意回到陜西創新創業。”作為從長三角地區歸來的創業者,陜西麥克斯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晶感受到了陜西科創生態的變化。
2022年6月,王晶創立麥克斯韋醫療,在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對接與幫助下,入駐榆林秦創原(西安)主中心,成為一家“飛地孵化”企業。
王晶從事醫工交叉研究多年,從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博士畢業后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工所工作。2016年,通過人才引進計劃,王晶加入西安交通大學。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牽頭籌建的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揭牌。作為副總工程師,在該中心工作期間,王晶帶領團隊進行了多項醫工技術與服務的開發應用,與全國100多家三甲醫院有過技術交流與合作。在這個過程中,乳腺癌與義乳產品逐漸進入王晶的視野。
經過謹慎的市場調研和技術分析,王晶決定創辦企業,進軍以醫療數字化定制為支撐的高端義乳市場。這時,秦創原榆林“飛地”進入王晶的視野。
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中,陜西通過鼓勵探索“西安研發+飛地孵化”等多種模式,加快構建“一總多區”全域協同創新的發展格局。秦創原榆林“飛地”由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運營服務,旨在整合各類創新資源,圍繞榆林產業創新需求,結合產業、空間及政策資源優勢,打造“西安研發+榆林轉化”的創新協同機制。
“經歷了重重篩選,榆林‘飛地’給我們這樣的初創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與辦公場地,希望我們的項目能在這個平臺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王晶說。
2023年10月,麥克斯韋醫療加入秦創原“e起創”計劃。今年,麥克斯韋醫療的義乳產品將推向市場。
“在醫工交叉領域多年,技術是我的專長,但創辦企業過程中融資、估值等很多方面,我并不擅長。‘e起創’計劃提供了涵蓋企業發展的全維度的科創服務,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助力我們快速成長。”王晶表示。
截至目前,秦創原總窗口與地市共建25個協同創新基地;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各類服務機構709家,吸引雙創主體7703個;加入“e起創”計劃的入孵企業估值超過33億元。(記者 張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