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6 06:43:28 來源:陜西日報
這段時間,陜西氫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彬州工廠接近完工,預計今年二季度正式投產。
2021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和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聯合推動下,氫易能源成立。自成立以來,該企業實現了儲氫技術的多項突破,打破了我國氫能長距離、大規模儲運無法實現的局面,將為有機液態儲氫技術的廣泛商用提供強力支撐。
陜西還有很多像氫易能源這樣的科創企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0到1”,再“從1到100”的成長。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是建設秦創原的重要目的,亦是檢驗秦創原建設成果最直接的標準。陜西深入實施“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個工程,全力支持科技型企業加快發展。
自秦創原啟動建設以來,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從8069家增至2.394萬家,年均增長43.69%;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6198家增至1.675萬家,年均增長39.3%;培育認定省級瞪羚(潛在)企業71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從52家、528家增長到188家、1220家;全省累計認定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4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71家;全省上市公司總數達84家(含過會),其中科創板、北交所上市企業分別達到15家和5家。
3月25日,省科技廳公布了2023年第二批“揭榜掛帥”課題揭榜結果。此次“揭榜掛帥”課題涉及微波通信、電磁裝置、半導體等領域的10余項技術攻關,發榜方為15家科技企業,揭榜方涉及省內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在秦創原建設中,陜西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企業需求導向,從企業和產業實踐中凝練科技計劃項目,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攻關。據統計,2023年,陜西省重點產業鏈80%的應用研究任務來自企業技術需求;發布的57個“揭榜掛帥”項目,發榜方均為企業。
3年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多層次企業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完善。陜西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截至目前,牽頭建設23個新型研發機構、173個“四主體一聯合”校企聯合研究中心、17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13個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科技創新平臺;企業牽頭承擔的省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金占比超過70%,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不斷健全。與此同時,陜西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研發經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獎補等稅收優惠政策,建立研發經費增量獎補機制,實施中小企業研發服務雙向補貼。近三年,全省享受研發經費加計扣除企業超過3萬家次,加計扣除金額達到1132.74億元。
碑林環大學創新街區入選全國首批創新街區試點,建成國家級雙創載體13個,累計培育企業和創業團隊235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87家,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達150億元;清控科創西部創新加速中心2年來引進孵化81家科創企業,孵化了星環聚能、農鏈科技、清秀生態等多個高科技企業;交叉信息核心技術研究院孵化出北極雄芯、歐卡智舶等16家高成長企業,總估值63.5億元;西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獲國務院督查激勵,是全國高校唯一受表彰的雙創示范基地……
這是秦創原“三器”建設的“成績單”。各類孵化載體是科技企業孵化、培育、成長、壯大的平臺。為滿足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成長需求,幫助企業立得住、站得穩、走得遠,陜西把平臺載體作為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培育的重要抓手,打造集轉化孵化產業化于一體的科創綜合體。
3年來,陜西培育建設5個立體聯動“孵化器”、8個成果轉化“加速器”和51個“兩鏈”融合“促進器”,逐步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鏈條式孵化體系。據統計,全省3年新增27個國家級孵化載體、103個省級載體、13個省級大學科技園。截至目前,陜西省級以上孵化載體達到489個,其中國家級孵化載體145個,各類載體在孵企業及團隊近2萬家,帶動就業18萬人。(記者 張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