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潼區秦脈雕塑工藝廠的制俑廠房內,楊曉娟正在查看將要出口荷蘭的秦俑仿制藝術品。
“這些俑都要發往荷蘭。”3月30日,在西安市臨潼區秦陵街道秦俑村,51歲的楊曉娟和工人正忙著將發往海外的陶俑進行打包、填充、裝箱。
問世50年
“兵馬俑”和當地村民“雙向奔赴”
50年前,還是在3月,西安臨潼西楊村的一座果園里,村民抗旱挖井時的那一镢頭,挖出了震驚世人的“世界第八大奇跡”。之后,兵馬俑不僅成了中國的一張名片,也助力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我清晰地記得父親、母親和姐姐在我上小學時,都去兵馬俑發掘現場幫考古隊干活。”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包括兵馬俑在內的大批珍貴文物陸續面世。也是從這時開始,楊曉娟開始著迷于兵馬俑的塑形、雕刻技法。在她看來,這些體型高大、造型精致的秦俑承載和見證了中華古代文明。
1999年,楊曉娟兩口子從老宅搬出,在自家小院里開起了秦脈雕塑工藝廠,日復一日揣摩、研究著復制兵馬俑的工藝。鎧甲、配飾、面容、發絲……陶俑的每一個細節,在她的手中都變得栩栩如生。
“復制一件兵馬俑并不容易。做造型、翻模、制泥胎、陰干、焙燒、組裝、做舊,需耗時兩三個月。造型和做舊,最考驗功力。”楊曉娟說,尺寸比例、姿態神韻,全靠造型師手上的藝術功底,“火候”拿捏也有講究。
“隨著旅游業不斷升溫,我們發現很多人對咱關中的窯洞建筑很感興趣,對親手體驗制作兵馬俑更感興趣。”2017年,楊曉娟和丈夫把自家的幾孔老窯洞翻新改造后,建起了“秦俑村窯洞庭院”特色民宿。
民宿一上線,便吸引了很多國內外游客。堅持每天跟著導游和游客學外語,文化水平不高的楊曉娟如今能用好幾種外語給游客講述兵馬俑的故事。
“很多外國人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出來就直奔咱秦俑村,看到復制的秦俑愛不釋手。”楊曉娟的兒子龐晨,跟著父母一起在村里“燒陶俑”。“我們每年要接待近4000名外國游客,制作的秦俑工藝品已發往40多個國家。”龐晨說,看著傳統手藝走出國門,他心里挺驕傲的。
活化文化遺產
秦俑村旅游三產年收入達8000萬元以上
白墻、灰瓦、青磚、古銅色門窗,一排排關中民居建筑整齊排列。石榴、柿子、花墻、清幽的小徑,一處處美景裝點著古樸的村落。為了配合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前工程改造,一個統籌城鄉發展的樣板村——秦俑村誕生了。
“秦俑村南依驪山,地處秦陵博物院核心景區,下轄西楊組、下和組、西孫組、上張組、王儉組、龐溝組等6個村民小組。”據秦陵街道秦俑村黨支部書記楊臨潼介紹,隨著村環境的整治提升,秦俑村秦風漢韻式的農家小院、隨處可見的兵馬俑工藝品,與秦俑館幾乎融為一體。
依托美麗的環境、文明的鄉風,秦俑村的口碑越來越好。2020年11月,秦俑村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全村70%的村民參與到餐飲業、旅游服務業當中,全村開辦農家樂100余家,民俗客棧60余家,旅游三產年收入達8000萬元以上。” 楊臨潼說,秦兵馬俑作為中國對外展示的“窗口”,在時光流轉中見證著國家的發展,透過這個“窗口”,歷史文化的魅力被放大了,秦俑村有了更大的價值。
“這更加堅定了我們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決心。”楊臨潼說。(記者 張佳 通訊員 王三合 文/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