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數據、云計算……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要素資源、重塑經濟結構、改變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對經濟拉動作用日益凸顯。據統計,2023年,全省數字經濟總體規模突破1.4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0%。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特別指示陜西要“積極發展數字經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搶灘數字經濟新藍海”,對以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助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部署。
身處“萬物皆數、萬物互聯”的數字時代,陜西如何乘“數”而行,實現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同頻共振?6月17日至18日,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在西安召開,圍繞“推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突破發展”協商議政。聚焦數字經濟突破發展,與會省政協常委、委員深入探討交流,踴躍建言獻策。
數字產業化:搶抓機遇聚鏈成群
當前,陜西正著力發揮自身優勢,加速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陜西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關于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等一攬子政策,努力把數字經濟這一“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關鍵在“創新”,落點在“發展”。在省政協常委、萬科西北區域事業集團首席執行官郭繼勛看來,陜西擁有大量高校、科研機構、新能源企業、軍工企業,發展數字經濟,一定要依托顯著的創新研發優勢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優勢。
他建議,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以西安“雙中心”建設為契機,重點布局新興技術與產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成果轉化體系,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關聯度高的創新平臺,定期舉辦數字經濟成果發布會、博覽會等,促進企業使用數字經濟成果、參與創新平臺建設,實現應用需求和科研成果“雙向奔赴”。
“數智賦能,標準先行。”省政協常委、陜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雷秀娟認為,發展數字經濟,頂層設計要“統起來”,基礎設施要“建起來”,人才隊伍要“強起來”。應加快實施標準化戰略,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通過研究分析數據,省政協常委、省統計局二級巡視員張虹發現,我省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較小、投資占比偏低,以平臺經濟為主的數字要素驅動業和軟件服務為主的數字產品服務業較為薄弱。她建議,持續強化政策協同,加大智算中心、數據中心等建設力度,加快推動優質數字基礎設施項目落地,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中長期支持力度。加強數字化產業鏈梯度培育,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等方式,對行業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開展精準支持,鼓勵產業鏈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產業數字化:助力行業躍遷
新時代新征程,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與有力支撐。
近年來,咸陽市堅持“政策引領、數字強基、項目支撐、示范帶動”,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西部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先行區建設呈現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全省首家啟動5G規模化商用,長慶石化建成國內首個“5G全智能煉廠”,“5G+北斗遠程控制系統”榮獲首屆全省北斗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
面對數字化浪潮席卷下出現的新特征與新要求,省政協委員、咸陽市政協主席李曉靜認為,我省應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建立產業數字化工作專班或機構,研究出臺優惠政策,搶抓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機遇,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持續加強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傳統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核心器件、智能硬件、工業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關鍵軟硬件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提升關鍵數字技術的創新和產業化水平。舉辦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義診”活動,為企業量身定制轉型解決方案,以數字技術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廣泛滲透,已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
省政協委員、銅川市政協主席劉西林建議,圍繞先進制造,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持續深化中小企業“兩化融合”,培育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場景、工廠和園區。圍繞特色現代農業,加快傳統農機裝備和生產設施智能化改造,建設系統互聯互通、服務全省“三農”的智慧農業服務體系。圍繞商貿服務業,深入開展電子商務示范區、示范企業創建,打造商貿、文旅等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場景,培育壯大物流、金融、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
數智賦能:便民惠民利民
常委會會議期間,如何使數字經濟成為優化治理、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助推器”和“強引擎”,也是委員們關注較為集中的話題。
當數字遇到治理,如何更好添“智”提“質”?省政協常委、銅川市副市長黃牛虎認為,應加快建設使用全省數據融合共享交換平臺,建立中省數據回流保障機制,加強數據回流基層。研究出臺《黨政機關數據管理專員制度》,安排專人負責,加快梳理數據資源目錄,推進數據匯聚共享。推廣數據信息采集“一張表”,整合刪減基層信息化系統,推動基層數據減負。規范APP、小程序及政務服務平臺開發,加強政務辦公、政務服務、惠民服務三大板塊功能整合貫通。
借助智能項圈,實時監控牛的進食與發育;輕點手機屏幕,實時查看大棚蔬菜的生長情況;利用定位軟件,規劃管理合作社土地……現如今,縣域數字經濟的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
“要推進縣域數字經濟發展,與其向老百姓講些高深的經濟理論,不如通過讓老百姓嘗到數字化的‘甜頭’,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省政協常委、省海聯會副會長藍國慶認為,要對縣域數字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進行摸查,并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開發,通過強化政策支持、融資形式、通信運營等方式,助推縣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此外,加強對農民隊伍和縣域企業家群體的數字化人才培訓,以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助推我省縣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 張涵博 李榮 趙婧 李彥伶)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