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滿淑涵
機會,往往就藏在細節里。關注更細分的需求,解決更具體的問題,中小企業也能在“小賽道”上切出“大蛋糕”。
業外無人知曉,業內無人不知。一些深耕細分領域多年的“小巨人”新秦商,已經從“少數人走的路”一路成長為細分市場的“王炸”。
10月21日至22日,記者跟隨省委統戰部“奮進中的新秦商”統戰宣傳基層行媒體采訪團走進寶雞,在一個個做專做精做新的企業發展微觀樣本中,聆聽新秦商奮進的故事。
堅守環保底色
把“化工飯”吃出科技味
從“肥料級”到“電子級”,寶雞一條“磷化工鏈”越長越精細。
作為磷化工最主要的基礎產品,磷酸鹽是磷化工產業鏈重要的中間體,坐落在寶雞鳳翔區的陜西橘子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橘子實業),多年聚焦精細磷酸鹽生產,是集食品添加劑、工業級、農業級精細磷酸鹽和食品添加劑、工業級、電子級全熱能回收熱法磷酸的研發、生產、銷售、技術服務和進出口貿易于一體的現代化工企業。
公司名稱為什么叫橘子?
“當時起名的初心很簡單,我們想對標蘋果企業的標新立異,在磷酸鹽領域成為國際化的創新企業。”橘子實業總經理宋軍林毫不隱藏自己創業時的野心。
成為一家國際化的創新型企業,這顆國產“橘子”是怎么做的?
2009年,在國企工作的宋軍林辭職下海,市場營銷學專業出身的他,創辦了寶雞豐匯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干一行,就得精一行。這是宋軍林對自己的要求,進入化工產業的宋軍林進修了化工工藝專業,在研發上堅持不懈,逐漸成為了一名磷酸鹽“技術大拿”。
多年的實業發展中,宋軍林發現國內不少芯片廠家所用的電子磷酸主要依賴進口,而國外企業所用原料居然是從我國出口的食品磷酸中提取。經走訪調研和科研論證后,宋軍林決心向電子磷酸及精細磷酸鹽領域進軍。
磷酸不斷提純的過程,也是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過程。2019年9月,宋軍林響應國家工業企業“退城入園”轉型升級號召,將企業改制組建橘子實業,落戶鳳翔高新區長青工業園。2020年,企業投資3億元,建設精細磷酸鹽及專用化學品項目。
2021年,磷酸車間正式投入生產,采用行業最新DCS、SIS系統、節能環保裝置和熱能回收利用系統,在綠色環保、清潔生產和循環利用的基礎上,可實現2萬噸/年熱法磷酸產能。
橘子實業還通過將危險廢物資源化再生為生產原料,有效實現資源的集約利用和階梯利用,同時深入挖掘精細磷酸鹽各相關領域節能減排潛力,成為省內獲批廢磷酸收集、貯存、利用的企業,積極實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在安全環保方面要多投入、早投入,這樣最起碼讓公司在這個行業里10年內不會被淘汰。”談及綠色轉型上的大投入,宋軍林堅毅地說。
宋軍林深知,創新改革迫在眉睫,刀刃必須向內。“我們不拼資源、不拼規模,只拼創新。”宋軍林說,從生產性技改到基礎性科研,都須不斷推陳出新,公司每年投入研發經費占全年營收5%以上。
“今年3月,我們又研發出了新的生產效能工藝,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成本。”宋軍林給記者分享了這一好消息,他堅信,只要堅守主業,不斷做專做精,就能穩穩占據行業價值鏈。
近幾年,橘子實業產值不斷攀升。從2022年試產至2024年,產值每年漲幅20%左右。
“由于產能的提高和客戶市場的擴大,2025年產值預計能比今年翻一番。”宋軍林說,公司正在向智造服務型企業轉型升級,努力將企業打造成西北地區精細磷酸鹽生產標桿。
做強中國制造
讓“真創新”受到真保護
創新難,保護創新更是一條艱辛之路。
《2022年中國企業在美知識產權糾紛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企業涉案大幅增加,卻鮮有中國企業勝訴,專利訴訟超六成和解結案,商標訴訟超七成缺席而敗訴。
在這條保護知識產權創新之路上,寶雞華光鑄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光科技)在一起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案中,為“中國制造”爭了一口氣。
創立于1999年的華光科技長期致力于鑄造用陶瓷澆道管、發熱保溫冒口、紙質澆道管等鑄造澆鑄系統材料的研發和生產,為國內一流的鑄造企業提供配套產品,并出口到挪威、西班牙、克羅地亞等國家和地區。
自2000年起,我國各類鑄件總產量已穩居世界首位,但長久以來,國內絕大部分鑄鐵企業都采用傳統陶瓷耐火材料澆道管,這個產品成型工藝復雜,對環境污染較重。因此,過去國內一些大型鑄鐵企業不得不從日本高價進口鑄造用紙質澆道管。
國內行業對紙質澆道管的需求巨大,早已引起華光科技董事長張新平的注意。
“發展路上,創新必不可少,產品需要迭代,企業要不斷研發新產品,不斷學習掌握新的技術。”張新平深諳毫厘之間方顯匠心,下定決心要實現國產鑄造用紙質澆道管零的突破。
為突破技術難題,華光科技多年來與西安交通大學強強聯手,將鑄造用紙質澆道管研發項目申請立項為陜西省重點新產品研發項目,從配方配料、生產工藝、研究試驗開始,一步步研究、試制試用、專利布局,專家教授科研團隊終于研制成功鑄造用紙質澆道管,這一重量輕、無污染、耐高溫的綠色節能產品成為陶瓷澆道管的理想替代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壟斷。
2016年,華光科技的紙質澆道管在國內率先上市,憑借質量優異、價格合理迅速占領了市場,不僅打破了日企鑄造用紙質澆道管的壟斷地位,還讓華光科技迅速成為國內紙質澆道管最大供應商,并將日企產品擠出中國市場。
即使用“真創新”占領了“真市場”,但從外企嘴里搶下“蛋糕”的華光科技也因此成為“眾矢之的”。
2021年5月18日,張新平永遠記得這個日子,華光科技收到了一份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應訴通知書,指控他們生產銷售的紙質澆道管侵犯其發明專利權,并要求停止侵權并賠償經濟損失100萬元,對方就是曾壟斷鑄造用紙質澆道管市場的日本企業。
張新平萬萬沒想到,會因“創新”而過上風聲鶴唳的日子,而且對方還是世界知名企業,在該技術領域布局了大量專利,其技術力量和知識產權團隊相當強大。
“那時很多聲音都告訴我,這個官司很難打贏,對方國際集團的實力太強大了。”張新平說,這個官司對他們來說是“背水一戰”,一旦輸了官司,不僅要賠付高額賠償金,也意味著要退出紙質澆道管市場。
這不只是兩家企業的對戰,更關乎“中國制造”的聲譽。在寶雞市知識產權局的支持下,高校教授、業內知名律師、專利代理師等多位專家,在西安為華光科技召開維權援助咨詢研討會。
在智囊團的幫助下,華光科技組成了應訴團隊,作出了專利無效申請、管轄權異議、產品鑒定等多項維權手段。
“我們很有底氣,因為我們產品專利的配方就是原創的,不怕應訴。”華光科技向管轄法院申請對涉案專利產品成分進行專業鑒定,也正是這一決定性的舉措,扭轉了局勢。
2023年2月13日,日企的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告無效。對方被迫放棄侵權訴訟,提出和解,最終以雙方自愿和解正式結案。至此,寶雞市首起“涉外”專利侵權糾紛維權取得最終勝利。
“我們打贏這場官司,不僅維護了自家企業的利益,也為眾多中國制造企業面對可能遭遇的國際知識產權糾紛,提供了信心和經驗。”張新平擲地有聲。
從引進到不斷消化、吸收、再創新,從“跟從者”到“并行者”“領跑者”,華光科技正不斷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內空白。目前,華光科技擁有32項國家專利。
“我們這一路走得很堅定,就是做鑄造澆鑄系統材料領域里‘小而美、專而精’的公司,愿景就是能做皇冠上的一顆‘寶石’。”張新平告訴記者,會繼續堅持專精特新的發展方向,堅守鑄造澆鑄系統這個細分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和數字化改造,賦能鑄造行業轉型升級。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