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娛教醫養,事事關系群眾幸福指數。
實施城市更新項目1747個、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622個;實施17條穩就業、8條青年就業創業政策措施,城鎮新增就業43.4萬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達119個,147項醫檢結果全省三甲醫院互認……
群眾所盼,黨政所為。過去一年,陜西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讓民意暢通直達,把好事辦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
在陜全國人大代表、住陜全國政協委員來自各地各行業,帶著群眾期盼,參加全國兩會。他們共同的心愿是:讓群眾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技能提升打開就業新天地
從事焊工和焊接技術工作30年的付浩2015年開始焊工培訓工作,并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
如今,全國人大代表、陜西建工安裝集團焊工高級技師付浩,帶領工作室不僅為集團的焊工進行培訓考核提高技能,還先后為30多家企業員工及部分農民工進行培訓考核,1300多人次接受了焊接理論、實操等科目的培訓考試。其中,10多名集團員工獲得陜西省技術能手、長安建筑大工匠、陜西省勞動模范、陜安工匠等榮譽稱號。
付浩表示,工作室還為集團項目部解決焊接難題20余次,編寫完成焊接工藝規程、技術工藝標準18份;為集團承攬項目提供焊接試件、編制技術文件;為中科光電公司研制智能焊接機器人提供技術支持,為其產品落地發揮作用。
技能提升打開就業新天地。2024年,圍繞全省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陜西深入開展勞動競賽“十百千萬”工程,組織開展勞模工匠宣講行、助企行、創新行、鄉村行“四個行動”,組織3000余名勞模工匠送政策、送技術、送培訓、送服務,全面提升產業工人隊伍技能水平。
“利用工作室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我們先后與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和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對學生進行現場指導,為提升學生的焊接技能和就業競爭力打下良好基礎。”付浩說。
“小切口”推動行業“大治理”
以事立案,全省啟動三級檢察院一體化辦案機制,開展“小專項”監督;
檢察機關發出檢察建議,組織召開磋商會議,就執法依據和推動出臺配套規定形成一致意見;
全省范圍內開展為期2個多月的專項整治活動;
……
2024年,圍繞現制現售飲品的食品安全問題,陜西省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推動制定了全國首個《連鎖企業自制飲品門店衛生操作規范》,明確了原材料采購、加工制作、銷售服務等環節的具體標準和要求,實現行業系統治理。
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高潔表示,這一舉措系統解決了現制現售飲品缺乏食品安全標準等行業治理難題,推動行業朝著規范化、標準化方向健康發展。
為群眾辦好實事,讓民生保障可感可及,是代表委員的共識。高潔說:“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市場監管部門的協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實現線索移送、調查取證、案件處理等環節的無縫對接;構建長效機制,持續加強監督和治理,為民生領域法治建設貢獻更多檢察力量。”
微改造開辟多元復合新空間
老舊小區換新顏,道路交通更順暢,公共場館設施更完善,城市更加干凈整潔……通過盤活存量資源、創新機制模式,陜西各地的微改造和微更新為市民開辟出更多綠色開放、多元復合的新空間。
“微改造和微更新為城市發展帶來新活力。”全國人大代表、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朱曉麗認為,隨著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群眾期盼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目前,城市的一些街道、社區公共空間通過微改造和微更新,增加了吸引力,提高了空間利用效率,提升了城市空間質量。
朱曉麗認為,適老化、適青化及全齡友好城市和社區建設過程中,陜西各地應更多地了解群眾的需求,依據不同人群的日常行為及社會心理特征,開展以人為本的微改造和微更新。這不僅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人民城市的重要舉措和手段。
“微改造和微更新投入成本低、效果好,群眾很認可。”朱曉麗說,微改造和微更新要采取參與式規劃設計的方式,動員全民參與,發揮群眾的聰明才智,實現城市更新改造和社會治理的有效結合。
創新舉措拓展文化發展新路徑
隨著《黑神話:悟空》火爆出圈,其取景地之一藍田縣水陸庵“爆火”,吸引了大批游客。
《哪吒2》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寶雞封神臺景區緊跟電影熱度,舉辦主題游學活動,與周邊博物館開展深度合作。
陜西文化底蘊深厚,搭乘時代的科技快車,傳承與創新雙向奔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多個領域迸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不僅如此,傳統文化以獨特魅力吸引更多人樂在其中、融入其中。春節假期,榆林舉行的“全國秧歌展演”吸引了全國35支秧歌隊和4支國外舞蹈隊同場“競技”,帶動國內游客增長9%。“陜北榆林過大年”全國秧歌展演在網絡上引發熱烈討論,成為陜西春節旅游新的增長點,讓傳統秧歌的影響力充分彰顯。西安打造“非遺+商場+街區”消費新模式,“非遺年俗”“文化惠民”等六大類173項新春年俗文旅活動多點開花。大唐芙蓉園、西安城墻、大明宮3個景區接待游客84.76萬人次。
“要以創新舉措拓展文化發展新路徑,更好傳播陜西文化、講好陜西故事。”全國政協委員、陜西天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祁志峰說,“應借助科技優勢,加大對古籍文物的保護力度、非遺保護傳承力度,推進跨界融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時代光彩。”(記者 齊小英 李羽佳)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