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者 趙婧 文/圖
“偎涇澗渭泉之福地寬澤,仗秦人文治武功,憑關中天府富臾,歸天下茶茗于秦川……”在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展廳的墻壁上,懸掛著一幅由涇渭茯茶創始人紀曉明撰寫的《涇渭茯茶賦》。
“每次站在展廳里讀這篇賦,都像在跟秦川的土地、茯茶的歷史對話……咱陜西的茯茶,是喝著涇渭的水、沐著關中的風長起來的,這份根脈不能斷。而我當政協委員那幾年,最慶幸的就是能把這份‘根脈情懷’,變成實實在在的履職行動。”回憶起擔任省十二屆政協委員期間的履職經歷,紀曉明深有感觸地說。

傳承創新
“復活”陜西茯茶非遺技藝
“金花璀璨,香韻天成。”2023年5月,在古都西安隆重舉辦的首屆中國-中亞峰會上,中亞五國元首的茶盞中飄散著來自咸陽的馥郁茶香。這款由涇渭茯茶出品的金花磚茶,不僅是一份驚艷的國禮,更是一段沉寂了半個世紀后“重生”的非遺傳奇。
1980年,紀曉明考入安徽農學院茶學系。在學習中,他從課本中得知了一段令人惋惜的歷史: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茯茶,其發源地就在他的家鄉咸陽,而這種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茶品,卻在20世紀50年代后逐漸銷聲匿跡……這段歷史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一粒“種子”。
2006年,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紀曉明率團隊遍訪咸陽老茶人,搜集殘存的文獻資料……經過不斷試驗與改進,3年后,他們終于成功復原了陜西茯磚茶制作技藝。“當時,隨著人們對傳統茶文化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優質茯磚茶的市場需求逐漸回暖,但市場上缺乏能代表陜西本土特色、傳承正統技藝的標桿產品。”帶著傳承非遺技藝的使命感,紀曉明動情地回憶道。
為了讓復原的技藝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讓更多人喝到正宗的陜西茯磚茶,2009年,紀曉明團隊在政府部門的有力扶持下,注冊成立了陜西涇渭茯茶有限公司,并開發出一系列茯磚茶產品。
“一杯好茶,不僅要守住老味道,更要讓整個產業走得穩、走得遠。”紀曉明說。
2018年,紀曉明擔任省政協委員,從茶園地頭、生產車間走向政協履職舞臺,他將肩上的責任從“做好一杯茶”延伸到“謀好一個產業”。
帶著這份責任與擔當,在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他提交了《關于進一步推動陜西茶產業發展的提案》,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茯茶龍頭企業、科研技術平臺、人才和品牌的支持力度,以陜茶發展帶動茶農致富。隨后,為推動提案落實,省政協專門組成調研組前往商洛、安康、漢中等地調研,最終形成的專題調研報告得到省上領導的高度重視,相關建議被省農業農村廳采納落實。
“提案和調研成果的落地見效,不僅為陜茶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間接提升了陜茶的影響力,這極大提振了我的履職信心。”紀曉明說。

點葉成金
把陜南夏秋茶變“振興茶”
“嫩綠微黃碧澗春,采時聞道斷葷辛。”這是唐代詩人姚合在《乞新茶》中描述的安康春日“茶景圖”。
“陜南地區擁有悠久的種茶歷史與優越的自然條件,但我在脫貧攻堅調研中發現,傳統的陜南茶園單產量低,僅采摘春茶,大量夏秋茶鮮葉被棄采,茶農一年只能靠一季春茶獲取有限的收入。”紀曉明說。
陜南地處秦巴山區,這里曾是陜西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而紀曉明卻敏銳看到茶產業在鄉村振興中孕育的產業發展巨大潛力。
“茯茶能夠有效利用夏秋茶原料進行全年深加工,這正是破解陜南茶產業困境的關鍵。”他進一步解釋說,“相較于春茶的鮮嫩,夏秋茶鮮葉纖維更粗、茶多酚含量更高,雖不適合制作綠茶、紅茶等追求鮮爽口感的茶品,卻恰好能滿足茯茶‘渥堆發酵’對原料耐泡度、內含養分的需求。”
茯茶的工藝特性不僅能讓原本被棄采的夏秋茶“變廢為寶”,還能通過發酵工藝中和茶葉苦澀味,形成獨特的“菌花香”,契合市場對健康茯茶的消費需求。“如果我們收購陜南地區的夏秋茶鮮葉,不僅能讓茶農的腰包鼓起來,還能讓這片山地里的‘閑置資源’真正活起來。”紀曉明說。
在他的大力推動下,2006年至2020年,涇渭茯茶在陜南相繼建起占地3000多畝的自有有機茶生產示范基地,企業還為茶農搭建了“技術+銷路”雙保障機制:一方面,通過常態化技術培訓、田間指導,幫助茶農改良種植方法、提升茶葉品質;另一方面,以固定保底價收購茶葉,徹底破解了茶農“銷售無門、增收不穩”的難題。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如何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茶產業從“脫貧利器”升級為“振興支柱”?經過深入調研思考,在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紀曉明提交了《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時明確陜西茶產業定位的提案》,建議從產業定位、產業躍升、人才技術等方面持續推進陜茶振興發展。
“提案被重視采納,不僅是我個人履職的一份成績單,也為陜茶產業獲得政策支撐注入‘強心劑’,讓茶農們吃下持續增收的‘定心丸’。”紀曉明欣慰地說。
硬核科技
助推茯茶飄香新絲路
走進涇渭茯茶智能化新廠房,不銹鋼設備泛著潔凈光澤,橡木料倉彌漫出醇厚茶香;24米高的立體倉庫里,堆垛機與RGV機器人在2萬多個庫位間穿梭……這背后,是紀曉明帶著企業團隊日夜深耕帶來的創新突破——
2023年2月,涇渭茯茶數智工廠建成投產,它以數字化技術、綠色制造先進理念與傳統工藝相融合,填補了國內外茯茶智能化生產的空白,開啟了茯茶生產智能化、標準化、規模化的嶄新時代。
“它的這個規模、技術水平在國內是第一的,國際上是沒有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在考察后表示。
此外,涇渭茯茶還依托兩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將傳統經驗轉化為可量化的技術參數,為整個行業的標準化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同時,建成國家3A級旅游景區“涇渭茶博園”,游客可漫步于茶香滿溢的生產車間,看非遺茯茶技藝與智能設備古今交匯,親身感受“非遺+工業+旅游”帶來的深度融合體驗感。
茯茶作為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曾遠銷西亞、東歐、俄羅斯等地,它以醇厚口感與獨特價值贏得“絲路黑金”美譽。“那時的中國茶,在國際市場上自帶‘硬通貨’般的影響力。如今,中國茶雖品類豐富、產量可觀,但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與品牌認可度上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紀曉明坦言。
在紀曉明看來,茯茶具有深厚的歷史基因和獨特的非遺工藝,具備國際市場差異化競爭力,其保健功能與親民價格契合現代國際社會對“健康飲品”的需求。“茯茶完全能夠擔得起提升中國茶國際地位的重任。”他信心滿滿地說。
一縷茯茶香,一生政協情。2021年6月,省政協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通報表彰19名省政協委員,紀曉明獲此殊榮。
“作為一個茶人,守護陜茶是本分;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為產業發聲、為民生代言,更是責任。”4年多時間過去,回憶榮光時刻,紀曉明話語中仍透著激動之情,“這不僅是對一個茶人的肯定,更是對我身為政協委員履行建言獻策、服務社會職責的勉勵。我將懷揣這段政協情,繼續在茯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道路上砥礪前行。”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