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馮倩楠 賀鵬飛 白小芳
11月6日,好消息傳來。最高人民法院“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示了首批擬命名“楓橋式人民法庭”名單,延安市寶塔區人民法院棗園人民法庭就在其中。
棗園法庭與棗園革命舊址僅一墻之隔,轄棗園街道辦、河莊坪鎮共4個社區27個行政村,常住人口近8萬人。為方便群眾訴訟,棗園法庭傳承弘揚“馬錫五審判方式”,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有效化解了大批矛盾糾紛,用心守護萬家煙火氣。

“走下去”還原真相
“法官,你看我家房子都成啥樣了,墻面起皮掉皮,邊縫都要長蟲子了……”今年6月,棗園法庭窗口來了位情緒激動的當事人。
楊某和老王是上下樓鄰居。今年,老王發現自家房子內外出現多處浸濕污損、大面積墻皮脫落情況,排查后發現是樓上漏水。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后,老王將楊某和物業告上法庭,并申請對漏水原因和房屋受損維修費用進行司法鑒定。
棗園法庭庭長張虎收案后,為更好地化解糾紛,決定在幾方見證下上門勘查,對受損面積進行現場測量。
“這件案子訴訟標的額不高,然而一旦啟動司法鑒定程序,評估費可能超過維修成本,還會延長訴訟周期,結果是‘贏了官司輸了錢’,有可能激化鄰里矛盾,背離了調解初衷。”調解現場,張虎重點向當事人解釋了啟動司法鑒定的潛在風險與成本等問題,又從鄰里和睦的角度循循善誘:“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漏水也不是惡意導致的,與其耗費時間金錢不如各退一步,早日解決問題。”
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糾紛得到圓滿化解。
“有鄰居鬧矛盾的,有剛結婚就鬧離婚退彩禮的,有行車變道起沖突的,有租設備談不攏中介費的……”張虎說,棗園法庭位于城鄉接合部,遇到的大多都是像這樣“雞毛蒜皮”的小糾紛,“但小案子就比大案子花的功夫少嗎?不見得。”
張虎說,群眾的“心結”,往往藏在現場細節和經年積壓的情緒里,只有腳踩泥土、貼近群眾,才能真正實現法律“定分止爭”的作用。

流動法庭暖民心
“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一起勞務費糾紛被告人母親拉著法官楊慧琴的手感慨地說。
多年前,原告張某給蘭某提供勞務后未收到報酬,手里欠條一直未能得到兌現。由于張某患腦梗行動不便,無法到法院參加庭審,主審法官楊慧琴決定將法庭“搬”到被告家中。
在蘭某家窯洞正中間,干警掛好國徽,擺上幾條板凳,組成了臨時審判庭。
“在法律事實上,欠債還錢沒有問題,但考慮到被告既沒有經濟來源、又急需用錢治病的現實情況,我們聯系了村委會,看有沒有其他‘解法’。”楊慧琴說,經與村委會溝通了解,得知被告有筆拆遷款尚未分配,后通過多方協調最終達成共識,“通過協調拆遷款分配,讓被告在支付欠款的同時留下基本生活保障費用。”
“我們希望讓每一個當事人都感受到,新時代的人民法官依然是群眾的‘貼心人’。”楊慧琴說。
現場調查、地頭調解、當場解決——在棗園法庭,這種“院落調解”屢見不鮮。掛國徽、拉橫幅、擺桌牌,席地而設的巡回法庭為當地群眾帶來一堂堂“沉浸式”普法課。
除上門庭審外,棗園法庭還主動與轄區司法所、派出所、村組(社區)建立常態化聯動機制,與社區、學校、企業合作,舉辦模擬法庭、開展法律講座,積極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局。
傳承紅色基因
在棗園法庭門口,一塊“延安市寶塔區人民法院革命文物保護巡回法庭”的紅色牌匾尤為醒目,這也是陜西首個革命文物保護巡回法庭。
延安,中國革命圣地,現有革命舊址445處,革命類紀念館19座,館藏革命文物4.3萬余件。張虎介紹說,革命文物保護巡回法庭依法審理因革命舊址、革命文物保護引起的糾紛案件,通過開辟“綠色通道”,實現快立、快審、快調、快判。
一年春天,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修繕“為人民服務講話臺”旁的水渠時,因土地爭議遭村民阻擋。
法庭干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帶著卷尺量地界,捧著圖紙講政策:“這條水渠,連著的是革命時期軍民共建的情誼,修繕它,是為了讓后人永遠記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啊!”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到革命舊址的歷史價值,從公共利益到村民合法權益,經法庭干警一番有理有情的闡釋后,村民不光主動撤去阻攔,還協助工程隊搬工具、指路線。
用司法力量守護紅色根脈,正是棗園法庭對紅色基因的有力傳承。
“咚咚咚……”采訪接近尾聲,一陣敲門聲響起。
“剛收到錢,特地來說聲感謝!”原來是一場婚約財產糾紛當事人剛剛收到履約款項,此次是專程來感謝張虎。
“看你今天心情就好,皮鞋都比平常擦得亮!”張虎打趣說。
閑聊之間,流露出的是“楓橋式人民法庭”法官與人民群眾一家親的溫暖情誼。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