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獲悉,陜西省文物局按照“事前預警,事中處理,事后追溯”的全流程管控目標,整合公共管理資源、直屬博物館和科研單位的技術力量進行聯合科技攻關,日前成功研發出國內首套集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于一體的博物館公共衛生防疫監測數據采集系統。
該系統以陜西省文物局直屬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四家陜西大型博物館觀眾聚集性公共衛生場所的防疫監測點現場實時采集數據為基礎,快速即時上傳至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的“預防性保護數據監測預警平臺”系統,通過人工智能系統進行數據比對,快速甄別出各類潛在傳染性疫情的危險因素,實現四家省直屬博物館公共衛生安全防疫“一張網”。
該智能監測平臺由站點測溫系統和云端預警系統構成,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具有諸多技術方面的優勢。站點系統從博物館實際應用出發,可實現大場景聚集人群紅外測溫和觀眾個體面部識別,能實時同步監測出10多位觀眾的體溫并與其面部特征進行綁定,具有需求契合度高、用戶體驗感好的特點;站點測溫系統與云端預警系統互聯互通,可還原潛伏期傳染病人的行蹤軌跡,并為追溯其密切接觸者提供數據依據,具有信息共享、便于統一調度指揮的特點;云端預警系統部署在“陜西省博物館預防性保護項目”的既有基礎設施上,避免資金和物力重復投入,具有基礎設施共享、減少社會資源浪費的特點。
另外,該系統平臺可升級為社會公共安全預警系統,對接公安部門的相關數據庫系統,實現反恐、追逃、反扒竊等功能的信息互通共享,避免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測溫設備在疫情過后面臨廢棄等問題。據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后,該系統還可以繼續用于社會公共衛生監測預警,例如對博物館觀眾的健康情況進行常態化監測和數據分析。
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相繼印發了《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序推進文博單位恢復開放和復工的指導意見》。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陜西省內博物館目前已經做好開館準備,為實現對博物館開放后傳染性疫情動態變化情況的實時監測,陜西省文物局針對博物館重新開放所面臨防疫風險的防控問題組織研發了該系統。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