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苗雨蒙 見習記者 梁易煒
“上次我用積分兌換了一桶食用油,今天又兌換了一袋面粉。”2024年12月30日,在西安市蓮湖區土門街道遠東東社區服務中心,居民朱素珍笑著說。
遠東東社區服務中心有一個特別的“超市”,貨架上的商品豐富多樣,但件件都是“非賣品”。社區居民可以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積累的積分來兌換物品。
這種表現換積分、積分換禮物的方式,是蓮湖區創新基層治理模式的實踐,加強了社區治理,激發了志愿者的積極性,讓居民從治理“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
近年來,蓮湖區著眼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治理體系,實踐形成“三化三推三優”工作機制,著力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近日,該工作機制入選“中國改革2024年度地方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多元共治 織就群眾“幸福網”
“我剛路過團結西路印刷技校門口時,發現路面有一處塌陷,請盡快處置。”近日,快遞小哥劉洋在送貨途中發現了一處安全隱患,便立即停下拍照,并在紅廟坡街道紅輝社區的“流動網格員”交流群里反映。
收到反映后,蓮湖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及時安排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路面修復,并將修復后的照片發到群里進行反饋。近一個月來,類似的事情在“流動網格員”交流群時有出現。
紅輝社區黨委書記王卉表示:“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群體走街串巷,可以用‘隨手拍’的方式,提供快捷、精準的信息,助力社區更好地開展基層治理工作。”
隨著新興領域發展,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不斷壯大,為此,紅輝社區精心打造“蓮心港灣”紅色驛站,免費為新就業群體提供小憩取暖、飲水、手機充電等服務,讓“小哥”們奔跑的心有了“家”。
目前,蓮湖區已設立108個紅色驛站,不僅為“流動網格員”提供休息與咨詢服務,還引導其參與基層治理,有力延伸了網格化管理觸角。
吸納“流動網格員”是蓮湖區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方式的措施之一。近年來,蓮湖區著力組建“多元共治”網格隊伍,聚焦網格劃分科學化、力量融合多元化、陣地打造多樣化三大核心領域,吸納新就業群體進網入格,讓服務與治理“雙向奔赴”。
創新模式 延伸為民服務觸角
“這個‘超市’可真不一樣,我們反映的矛盾問題都能及時有效化解,物業服務也越來越高效。”家住蓮湖區大興東路社區的張榮榮老人高興地說。
這個不一樣的“超市”,是紅廟坡街道聚焦物業管理服務難題,構建“紅色物業”治理體系以來成立的西安市首家“360物業服務超市”,旨在開展物業管理、矛盾調解、志愿服務等工作,為居民提供線上線下服務,形成“群眾點單、超市下單、街社接單”的物業工作新模式,實現物業服務全流程、零距離。
日前,大興東路社區居民通過“360物業服務超市”反映21路公交車經常在小白楊站點處占據道路,影響社區居民出行。接到居民反饋后,社區第一時間組織紅廟坡街道辦事處網格中心、蓮湖交警大隊紅廟坡中隊、公交公司、天朗馨城物業等相關成員共同召開了協商議事會。
會議現場,大家共商共議關于道路擁堵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了解道路擁堵的原因是公交車排隊加氣時間較長、公交站牌位置設置不合理后,大家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經過充分協商,各相關單位的分工很快明確,即由公交公司出臺辦法規定公交車加氣時間,盡量避開交通擁堵時段,同時科學規劃公交調度站位置。另一方面,由交警大隊、天朗馨城物業增加工作人員在擁堵路段疏導交通。在各方努力下,困擾居民的出行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蓮湖區通過推行自治式服務、延伸式服務、訂單式服務,精準匹配群眾各項需求,真正實現“民一呼、我就應”,不斷延伸為民服務觸角。目前,全區改造后的338個老舊小區均實現了物業服務全覆蓋、為民服務零距離。
優化機制 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您好,我是中銀大廈的工作人員。大廈門口路面突然炸裂冒煙,現場情況緊急,請馬上過來看看。”
蓮湖區土門街道牡丹莊園社區網格長周斌接到求助電話后,第一時間將情況上報至土門街道辦事處。街道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召集相關部門前往事故地點進行緊急勘查。
經過現場排查,工作人員發現路面炸裂是工程所埋線路故障導致的,電路電壓異常增大,存在極大的觸電危險。為確保群眾安全,街道工作人員立即拉起了警戒線,并聯合區城管局、區住建局疏散周圍群眾。與此同時,區消防救援大隊及綜合行政執法隊迅速響應,配合工程隊對線路故障漏電部分進行緊急修復,成功消除了安全隱患。
安全隱患得到及時處置,得益于蓮湖區推行的“網格發現、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我們發揮網格員身處基層一線和治理前端的‘哨源’優勢,發現問題或線索第一時間甄別和‘吹哨’。‘聞哨’部門或社區及時響應、快速報到、合力處置。”周斌說。
蓮湖區通過不斷優化保障、處置、效能三項機制,形成部門聯動、整體推動區域化共建共治格局,為社區基層治理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2024年以來,蓮湖區不斷提升為民服務水平,排查一般隱患問題26981項,吹響“協同哨”412次。全區共上報工單39601條,辦結39463條,辦結率99.65%。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