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之下,寬闊平整的道路延伸進村,整潔的街巷兩旁,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在精心打造的綠植園區,一艘嵌著“紅色印初心”的磚紅色木船格外醒目,無聲訴說著現代活力與紅色傳承的交融。這幅如畫的鄉村新景,就是如今的楊凌示范區揉谷鎮田西村。然而,誰能想到,以前這里還是一個“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年輕人紛紛逃離的“爛攤子”?

10月26日,在“循‘新’出發·‘質’在必行——解碼楊凌農科城創新實踐”活動中,田西村黨支部書記田小雄向采訪團深情講述了村莊的蝶變歷程。“過去,道路泥濘不堪,污水橫流,年輕人外出打工,耕地撂荒,村民收入微薄。”田小雄回憶道。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春風下,田小雄帶領村民搶抓機遇。短短三年時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道路硬化徹底解決了出行難,污水治理讓環境整潔有序。但鄉村振興,產業是根基。田西村立足本地優勢,利用疏松透氣的土質,在這里種出的紅薯口感格外香甜。“雖然第一年收入增長不明顯,但‘田西村紅薯’的品牌迅速在周邊打響了!”田小雄說。
2017年獲得省級資金幫扶后,田西村發展步入快車道。到2019年,建成了占地300畝、投資1200多萬元的產業融合示范園,帶動30多戶農戶共同發展。村集體統一流轉了全村土地,實行“統一規劃、建設、運營”。三年間完成了3000多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用老百姓的話說,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田小雄感慨道。
科技賦能與產業融合的畫卷由此鋪開?;A設施的完善和產業的初步集聚,如同磁石般吸引了多元業態。羊肚菌種植、蝴蝶蘭培育、有機肥生產等企業相繼落戶。2023年,田西村大膽邁出農文旅融合的關鍵一步,引入觀光小火車發展鄉村旅游。“沒想到迅速火了起來!”田小雄興奮地介紹,“今年春節,日均收入最高超3萬元!這不僅為村民帶來了額外收入,更重要的是,看到希望,更多年輕人愿意回鄉創業了。”

產業的集聚不僅解決了當地200余人的就業,人均增收突破1000元以上,還帶動了鄉村人才培訓業務,近兩年平均每年接待學員約3萬名,為集體創收近30萬元。2024年,田西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10萬元,年接待游客28萬人次。

另外,田西村探索出的“集體主導、科技支撐”發展模式,已走出本村,成為可借鑒的樣板。其經驗已為陜西、新疆、河北等400余個鄉村提供了建設方案,年產值超700萬元。如今的田西村,早已超越單一的紅薯種植,蝶變為以紅薯育苗為主導產業,集親子研學、休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三產深度融合示范園區 。
展望未來,田小雄目標明確:“我們要繼續做強紅薯主導產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幅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深化農文旅融合,精心打造‘田西田園綜合體 ’,讓田西村成為楊凌農科城的閃亮名片!”(張潔 記者 劉艷宇)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