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底,持續強降雨的新疆烏孫古道,導致部分徒步游客被困。多數人經當地政府與消防聯合救援脫困,另有32人在天堂湖營地進退無路。“平安行”救援團隊7架次直升機往返,27小時后,被困者全部安全撤離。
數千公里外的中東,2025年6月以伊沖突升級,“平安24”救援團隊6小時內完成車輛調配、交戰區路線規劃與邊境對接,將74名被困中國公民從以伊危險區安全撤離。
跨越國境的兩個場景,背后都有一家保險公司——中國平安的身影。中國平安通過“平安行”“平安24”兩款綜合保障保險產品構建“防救賠用”安全體系——以保險創新回應時代需求、以“風險共治”重構行業邊界的主線逐漸清晰。
“保險的本質是‘分蛋糕’還是‘做蛋糕’?”對于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閑在《為民生托底,為文明賦能:論“風險共治”的中國保險新敘事》中的時代之問,平安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為何而做:三重邏輯下的價值錨定
或許沿用傳統的思維方式來看平安出動直升機救人,會感到疑惑:一家保險公司為什么要做“急難救援”?畢竟“平安行”的保費一天最少也就十幾元。
仔細觀察會發現,平安在產品服務的創新,植根于國家戰略、市場需求與自身理念的三重邏輯耦合,在政治性與人民性的統一中錨定了轉型方向。
保險角色的轉變始終與國家政策同頻。從2014年保險業“國十條”明確保險“現代經濟重要產業”與“社會治理重要手段”雙重定位,到2024年保險業新“國十條”提出筑牢“經濟安全網、社會保障網和災害防控網”。從《“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進一步要求“鼓勵保險公司創新開發針對性旅游保險產品,提升保險理賠服務水平”,到新近公布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推進旅游強國建設,保險業始終積極作為。
中國保險發展邏輯的核心是“與國家治理同頻”。許閑在上述文章中指出,中國保險自復蘇之初就深嵌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之中。平安的創新正是對這一導向的落地:“平安行”(即“平安行·出行安全守護計劃”)對接境內旅游安全需求,“平安24”(即“平安24全球守護計劃”)服務企業出海和境外出行保障需求,將保險能力轉化為國家戰略支撐,彰顯金融企業的擔當。
旅游市場復蘇倒逼保險服務升級。2025年,法定假期總數增至13天,進一步釋放出游潛力。回溯數據更能直觀感受市場熱度,2025年前三季度,國內居民出游人次49.98億,同比增長18.0%。與此同時,隨著推進冰雪經濟、戶外運動等政策相繼落地,從東北的滑雪勝地到西南的徒步路線,出行場景日益多元,也讓風險類型更加復雜。
平安產險救援數據顯示:境內旅游54%風險為摔傷、車禍,42%救援涉骨折,新疆、西藏等深度目的地出險占比44%;境外場景中,當前企業出海的趨勢下,98%的出海企業擔心遭遇各類海外突發事件,96%的企業需要專業風險管理,93%的企業面臨保險不足、擔心額外承擔損失。市場需要的不是“事后賠錢”的保單,而是“全程守護”的方案,基于市場洞察,“平安行”與“平安24”應運而生。
“保險不是‘賭客戶不出險’,而是‘幫客戶少出險’”,這一理念轉變是平安創新的內在驅動力。中國平安始終踐行“金融為民”理念,追求企業與社會利益共振。這種選擇體現在實踐中:“平安‘紅綠燈’道路安全風險減量公益行動”,讓莆田周敦村的高風險路口裝上了智能預警系統,村民眼里的“奪命路”變成了“平安道”;烏孫古道救援讓保險從“事后賠付者”變“危急救援者”;中東撤離不計短期成本,彰顯“生命至上”,踐行中國平安“省心、省時、又省錢”的承諾。
如何做到:專業能力的體系化構建
從理念到實踐,需要專業能力的堅實支撐。中國平安之所以能在境內外復雜場景中實現“防救賠用”的全周期服務,源于其在科技賦能、資源整合、政企協同三大維度的體系化構建,將專業性轉化為可感知的民生保障力。
科技是平安實現“風險前置”的核心引擎。其自主研發的“鷹眼風險災害預防系統”整合多源數據,可預警18種災害。境外“EagleX鷹眼系統”構建全球化管控能力:全球自然災害地圖覆蓋11種災害,政治風險地圖精度達次級行政區,天氣預報可預測10天要素。
科技還提升了服務效率:“平安行”提供在線問診60秒響應、送藥1小時達,智能理賠實現“萬元內案件當天賠付”。這種“科技+服務”的融合,讓專業能力變得更“接地氣”。
全場景的風險保障,離不開全域化的資源支撐。在境內,“平安行”構建了“海陸空立體化救援網絡”:整合超90家直升機公司、60支專業救援隊,覆蓋高山、水域、平原等多元場景——高山救援中,直升機可搭載ICU設備實現“陸空一體”轉運;水域救援中,海空聯合力量能應對人員失蹤、船體觸礁等突發情況;平原救援中,救護車與醫護團隊可實現“現場急救-監護-醫院交接”的無縫銜接。在境外,“平安24”則打造了“全球無死角”的救援體系。其與多家全球頂尖救援供應商共同搭建急難救援體系,讓服務網點覆蓋全球。2025年5月印尼雅加達客戶急性腦炎案例中,“平安24”在48小時內協調配備ICU設備的醫療包機,完成從雅加達到廣州的“床到床”轉運,全程由國內三甲醫院專家遠程指導,落地后直接銜接廣州中山醫院救治——這種“跨國醫療閉環”,正是資源整合能力的極致體現。
保險的社會價值,更在于成為政府公共服務的市場化補位力量。平安在救援實踐中,始終注重與政府部門的協同。新疆烏孫古道山洪救援中,第一時間對接當地相關部門,與應急管理、消防救援部門建立聯絡機制,在政府統一部署下協同開展救援,配合完成135名游客撤離。協同還延伸至預防環節,例如自2025年4月啟動的“平安‘紅綠燈’道路安全風險減量公益行動”,依托多年積累的車險理賠大數據,繪制“交通事故風險熱力圖”,與多地交管部門建立省級道路交通安全風險減量戰略合作機制,實施“一路段一方案、一隱患一策略”的精準治理模式。以陜西為例,平安產險陜西分公司落地“紅綠燈”道路安全風險減量行動,覆蓋全省48個高風險路段,增設紅綠燈、爆閃燈、減速帶、路口衛士、凸面鏡等設施,降低事故風險。截至9月,行動已覆蓋山東、河南、廣東16個省份75個縣域,這些由中國平安捐贈的交通設施,正是中國保險業從“事后賠付”轉向“主動守護”的微觀注腳。
平安用行動書寫“風險共治”的樣本:不是保險機構的“單打獨斗”,而是與政府、社會力量共同構建的風險防控生態。
做得如何:保險3.0的實踐答卷
在許閑看來,保險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保險1.0是“為有產者保財產”的工具,是小眾的風險管理工具,保險公司賺的是保費賠付差這點微薄的利潤工具;保險2.0是“金融屬性主導”的財富產品,以美國模式為代表,呈現“保費高、理賠嚴”;保險3.0是中國創造的新體系,以“保障歸位、普惠覆蓋、技術驅動、服務取勝”為核心,將保險轉化為“國家與人民的風險共治契約”。
“平安行”的每一組數據,都在印證保險3.0的價值:今年以來,“平安行”已保障客戶4290萬人,理賠案件超3500起,提供超400次救援服務。“保障歸位”上,覆蓋30余種高風險運動,納入創傷美容縫合、齒科修復;“普惠覆蓋”上,針對親子、老年群體設計“醫療陪同”“用藥協助”;“技術驅動”依賴鷹眼預警與智能理賠;“服務取勝”則通過240城5924家醫院陪診、238城3萬家藥店送藥,讓保險貫穿全程。
以甘肅蘭州兒童意外事故救援為例:2025年8月,甘肅蘭州某餐廳門口,一位6歲兒童玩耍被卷入車下。“平安行”安排當地手術后,按照客戶需求,安排兩端救護車+高鐵商務座+醫療陪同方案轉運回福州,醫療陪同提供護理以保證將二次傷害的風險降到最小,并承擔孩子母親高鐵商務座車票。這種“解決問題而非單純賠錢”的體驗,充分展現了“平安行”在高效響應機制背后,貫穿全流程的人文關懷和救援資源整合的專業優勢。
如果說“平安行”是境內保險3.0的實踐,“平安24”則是全球風險保障的3.0樣本。2024年,“平安24”處理海外救援426件,成功率100%、零投訴;服務各級各類“走出去”企業6000余家企業、65萬員工,處理海外理賠4萬起、支付理賠款超2.2億元。這些數據背后,是其對“風險共治”理念的全球化踐行。
極端場景中,“平安24”價值凸顯:以伊沖突中,中國平安是唯一在伊朗提供撤離服務的中資機構;緬甸地震中,協助全身60%燒傷的中國公民跨境轉運。對企業客戶,其提供“行前報告-行中預警-出險救援-損失補償”全周期服務,這種“從事件應對到風險預防”的轉變,正是保險3.0“創造社會增量價值”的體現。
從鄉道村口的紅綠燈到中東的撤離通道,從新疆烏孫古道的救援到“一帶一路”的企業守護,平安以“平安行”與“平安24”給出保險3.0時代的“答案”。這一答案的核心,不是復雜金融模型,而是對“金融為民”的認真踐行——讓保險成為托舉民生之手,成為風險共治的生態力量。
“保險業的最終價值不在于規模或利潤,而在于能否切實回應社會需求。”許閑感言:“當個體企業創新成為行業標配,中國保險才能肩負大國金融使命。”如今,平安的“防救賠用”體系已為行業提供了新思路,“風險共治”理念被更多機構認可。從“賭不出險”到“幫少出險”,從“分蛋糕”到“做蛋糕”,中國保險業正經歷深刻價值重構。
這場重構的意義,不僅在于企業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更在于為民生保障注入新的力量:當每一次境內出游都有“平安行”的守護,每一次境外遠行都有“平安24”的陪伴,保險便真正成為“省心、省時、又省錢”的支撐——這是平安的回答,以人民為中心,以專業為支撐,在風險與安全的博弈中,托舉每一個普通人的平安與希望。(平安產險陜西分公司供稿)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