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鎮安縣廟溝鎮,鄉村面貌日新月異,萬畝桑園與千畝中藥材基地綠意盎然、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村里工廠熱火朝天、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廟溝鎮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依托蘇陜協作支持,加快產業發展、民生建設,不斷提升城鎮品質,一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小鎮正逐步展現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

廟溝鎮地處鎮安縣城西南部,降水量充沛,海拔低,氣候溫潤,發展蠶桑和中藥材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沿著蜿蜒起伏的水泥路前行,便能看到田園、坡邊、林間一塊塊依托協作資金支持建成的蔥翠桑園和中藥材基地。
2020年3月,廟溝鎮緊盯蘇陜協作發展機遇,積極爭取依托蘇陜協作資金500萬元,全力推動蠶桑與中藥材兩大特色產業的提檔升級。一方面,實施了標準化密植桑園改造提升與科學管護工程,優化了桑園布局,新修了入園便捷公路,為蠶桑產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另一方面,著力提升了現代化桑葉茶深加工能力,建成400平方米桑葉茶加工廠房一處,改造綜合加工車間1200平方米,引進先進桑葉茶、桑葉面等加工設備一套,為桑葉系列化產品提質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打造了以天麻、毛慈菇、黃精、白芨等為主的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500畝,建成毛慈菇中藥材種植大棚1000平方米。還通過“支部+產業黨小組+企業+農戶”的聯農帶農機制,毛慈菇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我去年承包了20來畝地種毛慈菇,收入就達到了30多萬元,這真是土里刨出金疙瘩了!”廟溝鎮五四村村民黃慶武臉上洋溢著笑容說道。

“廟溝鎮的發展得益于蘇陜協作資金的支持,興桑養蠶、種植中藥材既是傳統產業,又是特色產業。目前全鎮有密植桑園4000畝,田坎桑7000畝,2024年養蠶2208張,收購鮮蠶繭70噸。今年全鎮已養春夏蠶1417張,預計全年養蠶可達到2200多張,收入在500萬元左右。2024年,全鎮中藥材收入達到400萬元,今年由于遇到天旱,中藥材減產,收入比去年會略少點,但總收入也不下350萬元”。廟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亞莉說。

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以前群眾發展產業,到田間地頭的路不通,栽桑苗、摘桑葉、種藥苗、挖藥材,全靠肩挑背馱。2019年以來,廟溝鎮先后爭取蘇陜協作資金399.33萬元,修通了全鎮2.01公里的產業路,硬化了19.3公里的入戶路,新建了1座便民橋。特別是為居住在旬河岸邊的雙喜村投資200萬元,建成了一座長85米、寬6.5米的水泥橋,徹底解決了該村有史以來,三四組群眾“雨天蹚水過,晴天繞山走”的出行難問題。“橋通了,鄉親們的心也通了,盼望已久的幸福夢也實現了,下雨大人小孩上學、生產生活過河再不擔驚受怕了。”雙喜村黨支部書記董同權激動地說。
廟溝鎮在積極爭取蘇陜協作支持資金壯大產業、實施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民生的同時,不忘開展環境治理工作,讓鄉村美麗的環境成為發展的底色。在實現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置全覆蓋的基礎上,探索推行出一套“雙四分”工作法,即根據村民容易接受的方式,將垃圾分為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四類,并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的全鎮垃圾分類處置模式。

“垃圾有了家,專人清運不落下;人居環境大改善,村民心里樂開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鄉村振興凝聚了民心,更夯實了和美鄉村的基礎。
據悉,自去年以來,全鎮已清理垃圾286噸,治理農村污水12處、改圈61戶、改廁172戶、新建農村公廁1座。“現在每天出來散步,路面干凈了,污水也清澈了,看著那群在小河里暢游的鴨子也快樂。”廟溝鎮三聯村村民陳彥高興地說。(通訊員 辛恒衛 侯興華 朱宏莉)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