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楠
寶雞古稱陳倉,這里是炎帝故里、周秦文明發祥地,鎮國之寶石鼓、何尊、毛公鼎等文物皆出自于此,彰顯了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補齊文化發展短板的重要途徑。新時代,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優化文化產品供給,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潛能?8月6日,寶雞市政協召開協商座談會,圍繞“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議題協商建言,為進一步擦亮文化底色集思廣益、凝聚共識。
優化供給體系
鞏固高質量發展根基
如何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近年來,寶雞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則,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統籌加強公共文化設施軟硬件建設,建立起覆蓋城鄉、發展均衡、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市現有1491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4個文化館、13個公共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318個、城市書房和四型社區書屋95個;建成縣級文化館分館118個、縣級圖書館分館150個,實現市域內圖書“通借通還”,構建起“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基層文化站在服務群眾文化生活方面起著基礎性作用,但現階段文化站作用發揮不足,難以滿足基層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陳倉區政協副主席王曉妮建議,進一步創新基層文化站的體制機制,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文化站運營管理模式,加大對文化站設施設備更新和維護的資金投入力度,加強業務培訓,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員專業素養,使基層文化站真正成為服務群眾、傳播文化的重要陣地。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一個重要方面在于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眉縣政協副主席朱文杰表示:“要不斷優化資金配置結構,多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惠民活動、非遺保護等領域傾斜,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進一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釋放文化勢能
打造高質量發展標桿
善用新思維、多花“巧心思”,推動“文化+”跨界融合,以“叫得響”“亮得出”的高質量文化IP賦能城市發展,是寶雞擦亮文化“金名片”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寶雞持續實施“市縣有劇目、一縣一精品”工程,精心創排舞劇《青銅》《周原兒女》等優秀劇目60余部,原創話劇《面皮》火爆亮相國家大劇院,成功打造泥塑村、刺繡村等一批特色“非遺村”。同時,依托全國(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與輝同行閱山河”(陜西行)和全市周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寶雞銀杏音樂節等文旅活動平臺,充分展示公共文化事業創新發展成果,帶動文創產品和旅游商品展示展銷,不斷提升寶雞文旅影響力和美譽度。
“我們在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同時,也要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之間的連接點,積極引導本土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依托本土文化資源開發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品,如設計以青銅器為主題的刺繡產品、以民間傳說為背景的文創作品等,滿足游客和市民的消費需求。”千陽縣政協副主席張亞平說。
聽完張亞平的發言,民進寶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黃衛紅補充說:“還可以依托寶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出社火面具體驗、古裝試穿、夜游老街等沉浸式文旅項目,針對不同群體特點,分層分類打造文化品牌,包括面向老年人的‘銀齡樂享包’、面向年輕人的‘青春活力包’、面向家庭的‘親子研學包’等,內容涵蓋戲曲教學、智能培訓、電競比賽、街舞培訓、非遺DIY、文物探秘等,精準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已從百姓生活的“調味品”變成精神“必需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優化文化產品供給,就是要在傳統中不斷創新,全力以赴做好“精準”這篇大文章。市政協主席劉其智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從“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戰略高度、“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民生維度、“賦能城市能級躍升”的發展角度深化認識,建立“全域融合、智慧通達”的基礎設施體系,打造“多元協同、精準適配”的供給體系,厚植“人才涌流、品牌閃耀”的持續發展生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品供給從“有保障”向“高品質”轉變。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要深耕協商主業、積極建言獻策,強化民主監督、促進工作落實,廣泛凝聚共識、營造良好氛圍,為寶雞文化強市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