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07:46:53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記者 馮倩楠 唐冰 白小芳
組成助學小分隊,讓留守兒童在陪伴中收獲溫暖;讓大橋“亮燈”、公交站添上小憩座椅,為助力群眾便利出行建言;協調果業專家入鄉進村,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這一件件民生實事,見證著延川縣政協引導委員扎根基層留下的履職足跡。

十屆延川縣政協履職以來,積極探索推進新時代基層政協工作,分門別類建設聯絡站和委員工作室等45個政協工作延伸平臺,通過精心打造的多元化履職陣地,讓政協工作更接地氣、更具活力,在實踐中展現履職新作為、彰顯工作新成效。
【鏡頭一】 稅務樓里的“議事室”
“樓下辦公,樓上履職”。自2023年延川縣政協稅務系統協商議事室在單位樓上設立以來,縣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延川縣稅務局副局長劉妍的工作內容愈發多元。她說,“來議事室的大多是兼具政協委員與企業從業人員或代表雙重身份的人士,在這里,大家除了履行政協委員職責、討論和收集社情民意,還能為企業提供政策輔導、解決實際難題。”
該議事室共有委員14名,工作開展注重靈活高效。“我們沒有固定的活動時間,但大家始終保持密切溝通,一旦有需要討論的議題,相互通氣后便會迅速聚集到議事室開展工作。”劉妍說。
走進議事室,墻上懸掛的兩面錦旗格外醒目:一面是北關小學為感謝工作室解決實際問題所贈;另一面則是今年3月份,議事室發動成員并聯合延安市道德模范愛心公益協會,共同為北關小學捐款后,學校所贈送的。
2024年3月,劉妍在參加縣政協組織的調研時了解到,北關小學不少留守兒童因父母常年在外,只能跟隨爺爺奶奶生活,不僅學業缺輔導,情感上更缺陪伴,學校雖開設晚自習由老師輪流值守,但由于師資緊張,也為不少有家庭的老師帶來了時間和精力上的困擾。
得知這一情況后,考慮到稅務局年輕人多且具備較高知識素養,議事室隨即組織年輕志愿者提供幫助,延川縣稅務局“稅暖童心”助學小分隊由此成立。起初,助學小分隊每周去學校兩次,后來隨著學生數量增加及其他愛心團體的參與,調整為每周一次。志愿者與孩子們在一次次親近中結下深厚友誼,成了好朋友。
400多個日夜,40余次志愿活動,90余名受助學生在陪伴中收獲溫暖,一次次互動陪伴,不僅實打實為北關小學的孩子們送去溫暖,更通過政協平臺凝聚起崇德向善的社會合力。
每當群眾有涉稅問題,總會先打電話向劉妍求助,“解決群眾的這些問題是我分內之事,我也會把相關稅收政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話語,讓群眾更容易理解。”作為政協委員,她曾在政協會議上多次就稅收和財經領域提出意見建議,其中一些建議被采納。
在樓上樓下的空間轉換中,她和議事室成員一道,架起了連接群眾與政協、稅務部門的連心橋。
【鏡頭二】 社區里的“調解會”
走近延川縣郭家塔社區公交站牌,就能聽到婆姨們拉話說笑的聲音。延川縣政協郭家塔社區聯絡分站站長、郭家塔社區書記馬垚把這里稱為公交“愛心驛站”。
作為移民搬遷小區,郭家塔社區所住居民多為附近四個鄉鎮的移民,距離縣城約3公里,老年群體較多。今年,在委員們的助力下,原本光禿禿的站牌豎起了遮雨棚,添上了休憩座椅。這看似不起眼的“民生小事”,正是聯絡分站為便利老年群體辦的實事之一。
2023年5月,郭家塔社區政協委員聯絡分站成立。“有這個平臺在,只要有需要,各界委員不遺余力,服務群眾更有方向了!”馬垚介紹說,聯絡站有“硬任務”,委員走訪群眾每月不少于2次,每月在政協委員聯絡日接訪1次。在這期間,委員們對社區及周邊的基礎設施進行排查,對發現問題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提升。
分站成立后解決的第一個民生“關鍵小事”,是給社區外的大橋“亮燈”。郭家塔社區外有一座橋,于2018年建成,但橋上的路燈壞了后,一直再未亮。聯絡分站成立后,張巧紅、高維強、李恒等委員在走訪過程中,收到了群眾走夜路不便的信息反饋。隨后,委員們將群眾訴求整理成情況說明,向有關部門反映,經過有關部門實地調研后,2023年9月,社區門口的大橋上8盞路燈亮起,照亮了群眾的夜行路。
“就是這些小事,讓群眾交口稱贊。”馬垚掰著手指數起委員們助力社區群眾的暖心舉措:安裝20盞小區路燈、增設籃球板1對、乒乓球案2個、休閑座椅6排;硬化了開發溝等三處道路,安裝了1000余米的安全護欄;居民之間因房屋漏水、噪聲問題發生矛盾,委員上門召開“小型調解會”,當場解決問題;成立婦女兒童之家,服務留守群體;資助老年人,成立紅色秧歌隊;送春聯、送月餅、送物資、送健康……
“100名政協委員,每人做好一件小事就能為社區群眾做100件好事。”馬垚說。
【鏡頭三】 鄉村里的“聯絡站”

“一日吃三棗,終生不顯老。”紅棗產業是延川乾坤灣鎮的特色產業。乾坤灣鎮碾畔村棗農郭海燕是當地紅棗產業的帶頭人。通過土地流轉,郭海燕統一管理著伏義河村的2060畝棗園,并且種有狗頭棗、圓棗等五個品種。
2023年,聽說鎮上成立了政協聯絡站,郭海燕找上門來,講述了自己發展紅棗產業的訴求。在政協聯絡站的協調幫助下,縣里派來了專業的紅棗種植技術人員,指導她做好棗園種植技術管理,鼓勵她發展棗芽茶衍生產業。當年,郭海燕所在的延川縣伏義專業合作社就修建棗芽茶生產車間,引導棗農采摘棗芽。現在,她已帶動8戶23名的村民發展紅棗產業,合作社年解決農村勞動就業1000多人次,實現務工收入20多萬元。
縣政協委員、乾坤灣鎮干部李瓊說,自正式揭牌以來,聯絡站成為委員與村民溝通的重要橋梁,僅2025年已接訪68人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64條。
鎮上政協委員數量少,如何最大化發揮力量?乾坤灣鎮聯絡站有“妙招”。
乾坤灣鎮聯絡站站長、鎮黨委書記王軍介紹說,通過全鎮每個行政村推薦鄉賢能人,建立了包括退休村干部、致富帶頭人、個體戶等38人在內的乾坤灣鎮鄉賢能人庫,納入聯絡站平臺下,與政協委員一起,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發揮作用。在這里,每周四為委員接待日,輪值的委員或鄉賢能人會將群眾關注的產業振興、生態宜居等難點熱點問題優先列為協商議題,邀請鎮黨委、政府的相關業務領導和干部參加,形成協商意見,最后由相關部門跟蹤督辦、及時反饋,最終實現協商閉環。
“原先接待處有塊工作牌,村民進來后總有些拘謹。”李瓊笑著說,大家索性撤掉了牌子,把硬座椅換成軟沙發,讓聯絡站變成了“家常議事廳”。在“家常議事廳”茶香棗甜的拉話中,群眾敞開心扉說事,委員鄉賢在傾聽中理思路,履職觸角就這樣越來越深地扎根泥土中……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