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佳偉 通訊員 樊利仁
“親愛的夏奶奶,請您務必保重身體……我們唯有以更加努力學習、勤奮工作的態度和正直的品格來回報您的無私奉獻與深切期望……”8月23日,來自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的6名青年,以“受助學子”署名,寫下了一封感謝信。
這封信跨越1000多公里來到北京,被送到了“夏奶奶”手中。她的手指輕輕捏著信紙邊緣,嘴角上揚。遠道而來的感激與問候,在“夏奶奶”102歲生日前夕,叩響了回憶的窗欞。
銀色的發絲,凝結了一個世紀的霜雪與星光;溝壑縱橫的手,一次次在匯款單上簽下名字……多年來,“夏奶奶”讓無數個瀕臨凋零的夢想,重新抽枝發芽。
“要讓窮孩子吃飽飯、有學上”
故事要從1937年寒冬說起。那年,她14歲,還不是“夏奶奶”。她叫夏森,生活在四川的一個優渥家庭——父親曾任三個縣的縣長,叔叔留學法國。
多年后,夏森卻說:“我是經歷過苦日子的,知道那種苦。所以看到現在還有孩子在這么艱苦的環境中學習,就很心疼。”
生活優渥的她為何會這樣說?
夏森的父親曾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并資助我黨地下工作,夏森的叔叔回國后也在四川從事我黨地下工作。
在這一環境下成長的夏森,深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思想的熏陶。目睹當時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狀況,她立志改變勞苦大眾被剝削壓迫的命運。
“要讓窮孩子吃飽飯、有學上!”夏森心中燃起一團火。
黨的抗日救亡號角吹響后,14歲的夏森毅然放棄錦衣玉食的生活,踏上奔赴延安的征程。“那是怎樣的一段路啊,要千里跋涉,躲避敵人的圍追堵截,饑餓與危險如影隨形。”她回憶。
中國的希望在延安。革命圣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夏森正是其中一員。
“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肉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她堅信,希望可以讓人挺直脊梁。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4月,15歲的夏森莊嚴宣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正式加入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偉大事業中。
“扶貧先扶教,治窮先治愚”
2006年5月,丹鳳縣龍駒寨鎮西街小學來了幾位客人,其中就有從北京來的夏森及其丈夫汝信。
丹鳳,一個處于秦嶺腹地的小山城。夏森為何千里迢迢來到這里?
1982年11月,夏森從中國社會科學院離休。
離休后的夏森踏上新征程——教育扶貧。“扶貧先扶教,治窮先治愚。”她說,“不能讓孩子在教育上吃苦。”
“當時學校的教室低矮昏暗,冬天的保暖措施也不好,有不少孩子因為家庭貧困而輟學。”丹鳳縣第一小學(原西街小學)校長馬平富回憶。
目睹艱苦的辦學條件,夏森先用2萬元買了80套桌椅,又買了書包、字典等學習用品。兩年后,她又拿出2萬元,獎勵優秀少先隊員和“三好學生”。
如今,丹鳳縣第一小學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良好,師資力量雄厚,人文氣息濃郁。
馬平富指著校園內一棵高不見頂的雪松說:“當時,夏森老人與我們在這棵雪松前合了影。如今雪松已經參天,合影的7名小學生也成了國家棟梁。”
走進丹鳳縣龍駒寨鎮趙溝小學,一眼就能看見教學樓外墻上那行醒目的大字:今天努力學習,明日大有希望。這12個字由汝信所題。
2008年,夏森夫婦捐款20萬元,為趙溝小學建起了南北走向的2層8間教學樓。
“以前的教學樓是土木結構的,不僅不安全,光線還差,而且冬天冷、夏天曬。孩子們在操場上跑一會兒,就灰頭灰臉的,現在可以腳不沾泥。”趙溝小學校長李保英說。
后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捐資為趙溝小學硬化了操場,修建了文化墻,并為這里取名雨燕廣場。
“以后那些孩子,我還想幫助他們”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98歲的夏森坐著輪椅上臺領獎。馬平富看著直播屏幕,濕了眼眶。
“我把舊照片翻出來對比發現,她領獎時穿的外套就是當年來丹鳳穿的那件,已經15年了啊。”馬平富說,“她的捐款都是省吃儉用拿出來的,實在太不容易了。”
2013年,夏森與汝信拿出100萬元,設立“夏森助學金”,為中國社科院的2個定點扶貧縣——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和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的建檔立卡戶提供資助,幫助家庭貧困大學生和高三學生完成學業。
據統計,夏森已累計捐出203.2萬元,用于改善兩個縣貧困鄉村學校的教學條件。
這次給夏森寫信的受助學子之一李鴻斌,來自丹鳳縣蔡川鎮庵底村,就讀于北京交通大學。
“因爺爺奶奶接連重病,家里負債累累,僅靠父親一人支撐。”李鴻斌說,“2022年8月,我獲得了‘夏森助學金’的資助,截至目前共獲得資助金2萬元。這份恩情讓我明白了學習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還應該回饋社會,我會銘記終生。”
多年來,有400余名丹鳳縣的學生獲得夏森的資助。僅2023年、2024年兩年,“夏森助學金”就捐贈28萬元,為丹鳳縣32名大學生、60名高三學生提供資助。
丹鳳縣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王建朝介紹,受資助的大學生中有不少孤兒和單親家庭的孩子,還有殘疾學生、貧困學生。
夏森的星星之火,點燃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燎原之力。
截至2024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累計投入約600萬元,將曾經的村辦小學丹鳳縣社科希望小學,打造成擁有環形跑道、計算機教室、舞蹈室和圖書館的現代化學校,助力山區孩子夢想啟航。
夏森用一生詮釋了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初心。面對榮譽,她謙遜如初:“沒什么,這都是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
“他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夏森說,“我想,以后那些孩子,我還想幫助他們。”
夏森的世界正如她的名字,一分為二:對自己,如“森”般樸素靜默;對孩子們,如“夏”般熾熱奔涌。
如今,受助學子圓了求學夢。每一個孩子挺直的脊梁,都是對那個14歲少女奔赴延安最動人的回響。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