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星 通訊員 朱寧
8月26日,渭南市臨渭區委十七屆十次全會召開,全會報告中“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博斯特’拓展養老家政服務,杜橋醫養中心打造‘樓下看病、樓上養老’醫養融合模式”等內容充分吸納了“政協聲音”,令參會的政協人倍感振奮。
“報告中不少發展銀發經濟的觀點,是在政協會上首次提出的,這不僅是對委員意見的重視,更體現了政協參政議政的實效。”臨渭區政協學習聯絡委員會主任閔兵坦言,看到意見建議轉化為發展舉措,委員們的履職信心更足了。
今年以來,圍繞“建設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區和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發展總目標,臨渭區政協將“提升優化銀發產業”確定為常委會會議專題議政性協商重點議題,組建5個調研組,由各位副主席帶隊,聚焦健康食品、銀發制造、多元養老、人才建設、養老服務五大專題,深入全區各街鎮、重點企業、養老機構開展“解剖麻雀”式調研。調研結束后,區政協及時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邀請區政府分管領導以及發改、住建、民政等8個相關部門負責人參會,面對面協商議政,確保委員建言精準對接發展需求。
調研中,姚魏陽、王忠發委員直擊銀發產業發展的痛點,“我區是最早提出發展銀發經濟的縣市區,具備顯著的先發優勢,但后期發展勢頭不足”“銀發產業是臨渭主導產業之一,但目前缺乏專門考核指標,沒有形成目標導向,難以凝聚發展合力。”尤其是楊英娟委員在多元養老服務模式調研座談會上的發言——“培訓補貼、職介補貼僅覆蓋技術學校,養老機構無法享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投身養老行業的積極性”,道出了不少從業者的心聲,引發廣泛共鳴。
如何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找準銀發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在“應為”“可為”領域精準發力?臨渭區政協形成的調研報告給出了清晰的“破題路徑”。
一產方面,建議深化“臨渭葡萄”全產業鏈建設,為銀發健康食品提供原料支撐。二產建議重點培育獼猴桃功能性食品、核桃營養粉等特色銀發產品,扶持行業龍頭企業發展,推動藥膳藥飲等適老化食品市場化運營。三產建議出臺醫養床位專項補貼政策,為企業進駐銀發行業破除制度壁壘;多渠道宣傳臨渭生態宜居、醫療配套完善的養老優勢,打造區域養老服務新名片。此外,建議聯合渭南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技能學校,探索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實訓基地協同育人機制;細化臨渭照護師、養老護理員等規范化評定,推動人才培訓向專業精細化發展;深化居家與社區養老、助老服務,提升適老化改造水平,豐富老年文體活動,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
這份凝聚了委員智慧的調研報告,得到臨渭區委的高度重視,區委書記專門作出批示,要求“發改、民政、衛健、人社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主動作為,積極吸納報告中的真知灼見”。這一批示不僅是對政協履職成果的肯定,更成為臨渭區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未來,臨渭區政協將持續跟蹤建議落實情況,以更精準的建言、更務實的舉措,為銀發產業發展注入更多“政協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