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豐收的喜悅也悄然降臨在紅花鋪村的食用菌大棚中。只見20個出菇大棚整齊排列,一朵朵肥厚飽滿的香菇悄然探出菌袋,長勢格外喜人。近日,鳳縣紅花鋪村的村民們熟練地采摘、裝筐,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現在一天就能采摘近300斤的香菇,這出菇的勢頭,越干越有勁!”

而在這片豐收景象的背后,是一場關于技術與品質的精心耕耘。村“四支隊伍”經常深入大棚,一邊幫忙采摘,一邊認真向技術員“取經”。“要采摘菌蓋未完全打開、菌毛還沒散開的,這樣的品相最好,能賣個好價錢。”技術員細致叮囑,溫度和濕度對香菇品質影響極大,“香菇一旦直接沾水,表面就容易變黑,影響賣相”。這些寶貴的經驗,在一次次交流中轉化為沉甸甸的收獲。
曾經,菌棒成本高、依賴外購,一直是制約食用菌產業盈利的“卡脖子”難題。2024年12月,村里申請到35萬元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建起了屬于自己的食用菌菌棒加工廠,購置了一套完整的菌棒生產線。在嘉陵綠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專業指導下,村里培養出了兩名本土技術員,實現了菌棒自主生產。

今年以來,加工廠已累計生產菌棒8萬袋,于5月、6月完成上架。預計年底前還將有4萬袋菌棒陸續上架,為明年的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如今,菌棒袋均成本降低1元,嵌入脫貧戶勞動力30余人,參與勞動力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成效持續增強。
一朵朵香菇,正悄然改變著一個村莊的命運。從“外購菌棒”到“自主生產”,從“單打獨斗”到“集體經營”,紅花鋪村用扎實的行動證明,只要找準路徑、凝聚合力,小香菇也能撐起鄉村振興的“致富傘”。下一步,紅花鋪村將繼續擴大生產規模、拓展菌類品種,讓食用菌產業真正成為強村富民、可持續發展的金色產業。(鳳縣縣委宣傳部 田俊雅)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