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恒宇
一組刻有“實事求是”的石刻,一張毛澤東同志寫下《沁園春·雪》的小炕桌,一塊印著“工合”字樣的肥皂……在延安革命紀念館,2021件(套)珍貴文物講述著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崢嶸歲月。
不久前,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陳列展覽推介名單。陜西5項入選,延安革命紀念館“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入選“特別推介”名單。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新中國的搖籃。從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和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
連日來,延安市多條主干道陸續掛上五星紅旗,一抹抹“中國紅”成為亮麗的風景線。10月1日,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廣場,高大雄偉的毛澤東同志塑像引人注目,許多游客在此瞻仰、拍照留念。
走進紀念館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組人物紀念雕像。這座始建于1950年的“紅色殿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紀念館。
紅色初心,燭照千秋,輝映未來。75年來,延安革命紀念館始終承擔著宣傳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輝歷程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使命。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完成了建館以來的第十次陳列提升改造。改陳后的‘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在參觀路線、陳列方式、展出內容上進行了創新,采用‘編年體+專題’的方式,設計上突出人物序列紀念性、事件序列關聯性、文物序列史實性、精神啟示序列邏輯性,再現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輝歲月。”延安革命紀念館講解員白婷介紹,總展陳面積10677平方米,展線1500米,陳列充分吸收近10年來重要黨史研究成果,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進一步用延安精神滋養初心、淬煉靈魂。
展覽中的每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一張看似普通的小炕桌,是國家一級文物。1936年2月,在清澗縣袁家溝村,毛澤東同志伏在這張小炕桌上,寫下了不朽詩篇《沁園春·雪》。
毛色發白的小青馬標本展柜前,游客絡繹不絕。小青馬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重要“戰友”。隨著時間推移,小青馬標本出現開裂、掉毛等問題。
“我們申報了紀念館文物庫房整體性預防性保護措施,包括小青馬的單體預防性保護措施,采用具有恒溫恒濕智能控制屬性的預防保護特制展柜,讓革命文物永續長存。”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劉妮說。
展覽以動靜結合的方式實現歷史故事化,通過文物文獻、圖文展板,構成多元素疊加的立體敘事空間,使得展覽內容更有深度、更有感染力。比如,為更好地呈現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狀況,展覽模擬復原大生產運動時的場景,表現邊區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發展農業、工業、商貿、交通等。
展覽的敘事智慧在重慶游客馮宗華眼中熠熠生輝。“展覽邏輯嚴謹,故事動人。比如體現黨中央在延安指揮抗日戰爭的部分,串聯起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歷史事件,彰顯老一輩革命家決勝千里的雄才偉略。”馮宗華說,“重點展區通過聲、光、影技術與互動體驗交織敘事,打造沉浸式空間,引導游客深入體驗思考,讓歷史回聲沉淀為內心力量。為紀念館點贊!”
9月13日,首趟“到延安去·三秦學子圣地行”紅色教育專列Y506次列車抵達延安站。近600名西北工業大學師生滿懷熱忱,來到延安,開啟紅色研學之旅。
第一站,延安革命紀念館!
西北工業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師生走進紀念館,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吸引大家駐足凝視、沉思。
“通過觀看陳列展覽,我們深入了解了黨中央在延安的光輝歲月和奮斗故事,從革命歷史中感悟延安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未來,我們將以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傳承好、弘揚好延安精神。”西北工業大學本科生胥庚煒說。
“目前,展覽共展出2021件(套)珍貴文物、900余張照片,運用40余項科技多媒體展示、29項藝術品裝置、30處紅色教育空間和100集紅色故事,生動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浴血抗戰的壯闊征程,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課堂。”白婷說。
展覽設置的30處紅色教育空間,將《延安·延安》100集短視頻設置在展廳觸摸屏,供觀眾觀看學習。在樸實隆重的黨的七大會場場景復原區設置長條凳,供觀眾觀看影像,沉浸式感受那一重要歷史時刻。
為迎接國慶假期,延安革命紀念館堅持領導帶班,增加志愿服務崗和安保力量,配備充足講解服務,制定各類應急預案,組織開展豐富的互動活動,讓游客有良好的游覽體驗。
“我們在著力構建傳承體系、創新展示革命文物手段、大力弘揚延安精神的基礎上,不斷豐富館藏資源,著力打造精品展覽,全力以赴講好延安故事,讓革命文物‘發聲’、讓歷史資料‘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劉妮說。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