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歷史在接續奮斗中譜寫新篇。10月20日至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明確了方向和路徑,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全會精神在陜西廣大黨員干部中引起熱烈反響。大家一致表示,將團結一心、奮力拼搏,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部署,以昂揚姿態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十四五”期間,我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取得了矚目成績。部署“十五五”,《建議》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了戰略任務第一條。
“作為扎根陜西、專注實業發展的本土企業,我們第一時間組織學習全會精神,進一步增強企業聚焦主業,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的信心。”省政協委員、陜西恒盛集團董事長王武鎖表示,公司將緊跟時代步伐,積極發揮“商砼之家”國家級鏈式轉型標桿的引領作用,以數智技術賦能產業升級,推進智能化改造與綠色化轉型,通過輸出技術服務與創新模式促進數據資源共享,持續構建更具韌性的建材產業數智生態圈,帶動產業鏈整體向高端化、智能化躍升。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關系國家未來發展。“全會提出,加快建設航天強國。這更加堅定了我們發展航天事業的信心和決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黨委書記任全彬說,“作為航天固體動力專業研究院,我們將抓住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機遇,堅持守正創新,把發展新質戰斗力和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新一代固體發動機技術攻關和能力構建為目標,不斷提升固體動力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聚焦推動航天產業升級,持續鞏固商業航天固體運載市場,瞄準低空經濟、精細化工、先進材料等產業領域培育增長點,為打造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航空航天產業打下堅實基礎。”
強國建設,交通先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關于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部署為陜西交通領域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近年來,陜西依托基礎設施建設‘硬支撐’不斷積蓄發展新動能。截至目前,全省高鐵‘五線并進’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174.5億元,西延高鐵預計年內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6750公里,麟游至法門寺高速等重點項目建成并投用;電力保障體系持續升級,漢中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全力沖刺11月投運,為陜南抽水蓄能電站并網接入奠定堅實基礎。”陜西省交通運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余紅梅說,“未來,我們將加快推進各項工作,以高品質工程筑牢交通根基,用實干擔當為陜西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實體經濟發展壯大貢獻力量。”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全會提出,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這為我們‘十五五’時期構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西安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產業鏈提升辦主任楊璐表示,“近年來,西安市立足國家中心城市定位,錨定‘六個打造’奮斗目標,深入實施工業倍增及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新興產業壯大突破、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接下來,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全面推進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打好重點產業鏈群建設硬仗,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全會提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為老工業基地轉型指明了發展方向。”寶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苗崑說,“我們將以全會精神為指引,聚焦‘當好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總目標,切實抓好寶漢天工業母機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和全國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全力打造兩大‘國字號’工業品牌;牢牢錨定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點,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路徑,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縱深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進一步鞏固提升寶雞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地位。”
“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這為我們推進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路徑。”漢中市漢臺區委書記龔新偉說,“十五五”時期,漢臺區將聚焦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緊盯全市加快五個千億級、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建設部署,以現代服務業為首位產業,協同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和都市農業,做優做強文化旅游、現代商貿、裝備制造、現代材料、綠色食藥五大優勢主導產業,圍繞產值提升、業態創新、延鏈補鏈等謀劃招引和實施一批重點產業項目,統籌抓好“新”的培育和“舊”的改造,加快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記者 蘇怡 楊光 沈謙 陳志濤 李靜茹 段承甫)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