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殷博華 楊小妹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在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19.7萬多名英雄的中華兒女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和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祖國從未忘記,人民永遠銘記。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本報記者走近3名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聆聽他們塵封在歲月中的烽火記憶。
朱煥江:
“入朝歲月終生難忘”
“黃河黃河,我是長江,有重要情報向你報告。”10月20日,在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朱煥江家中,93歲的他指著一幅電報機照片,深情講述起當年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戰場的故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8歲的朱煥江毅然報名參軍。1951年至1952年,朱煥江和戰友們先后在浙江、遼寧等地開展戰前訓練,1953年3月跟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1軍奔赴朝鮮戰場。
“入朝后,我成為連隊里的一名通信兵,核心任務是及時把上級指令傳達到前沿陣地。”朱煥江說。
入朝不久,朱煥江所在的部隊就遭遇了敵人的偷襲。一天,全團組織戰士們觀看電影《中華兒女》,敵軍的飛機突然向駐地投下數枚炸彈。炮火轟鳴過后,現場一片狼藉,這是他第一次直面敵人的殘酷,也讓他愈發堅定了打贏抗美援朝戰爭的決心。
一次,團部命令朱煥江將一封作戰指令送到10多公里外的前沿陣地。兩地之間設有兩道敵軍封鎖線,為躲避敵人伏擊,他借著夜色走小路前往。在穿越第二道敵軍封鎖線時,他遭遇了敵人的機槍射擊,幸好躲避及時沒有受傷。當晚,他提前1個小時將指令送到一線,因任務完成出色,獲得了入朝作戰的第一枚個人三等功獎章。
“上了戰場就不能畏懼犧牲,必須完成上級命令。”朱煥江說,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除了戰士們鋼鐵般的意志和英勇作戰的勇氣,也離不開朝鮮軍民的鼎力相助。
在朝鮮時,朱煥江所在的通信班住在當地的農戶家中,朝鮮大娘和女兒省吃儉用,把最好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留給了戰士們。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中,為保證道路通暢,朝鮮軍民協助他和戰友們一起疏通道路,敵軍來襲時,他們不顧個人安危主動吸引敵機火力,為我軍戰士爭取躲避時間。
“在疏通一條山路時,很多朝鮮軍民為了掩護我們犧牲了。”朱煥江說,入朝歲月終生難忘。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朱煥江繼續在部隊通信班服役,1962年開始參與政工工作。退休后,在雁塔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鼓勵下,他積極參與紅色宣講活動,先后走進近百所中小學和社區,為青少年進行國防教育;還多次和老戰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交流下一代的培育心得。
“是黨培養了我,我要聽黨話、跟黨走,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朱煥江說,他還有一個心愿,就是去世后捐獻遺體,為黨的醫學事業作最后的貢獻。
班耀先:
“我不是英雄,英雄都沒有回來”
東北解放紀念章、解放獎章、抗美援朝紀念章……10月22日,在寶雞市金臺區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班耀先家中,9枚熠熠生輝的軍功章整齊擺放在收納盒中,這是他一生最珍貴的收藏。
1948年1月,班耀先參軍入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一名戰士。入伍后,他先后跟隨部隊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戰斗。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他跟隨抗美援朝戰爭中首支入朝作戰的部隊——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先頭部隊,于10月16日秘密入朝。
剛入朝,班耀先所在的部隊就和敵軍進行了一場遭遇戰,戰士們奮勇作戰,打得敵人丟盔棄甲,還繳獲了很多物資。他因作戰勇敢,被提拔為排長。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打響,在敵軍猛烈的炮火下,班耀先有幾次險些喪命。一場戰斗下來,他所在的連隊傷亡慘重。
連隊里和班耀先同期入伍的4名老鄉先后在戰斗中犧牲。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結束后,原先140多人的連隊,只剩下不到40人。回憶起曾經與戰友們并肩戰斗的日子,96歲的班耀先老淚縱橫。
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期間,班耀先所在的連隊物資告急,白天為了躲避敵人飛機,運輸補給的部隊無法行動。夜晚,狡猾的敵軍專門打擊運送給養的車隊,沒有給養的20天,戰士們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為了充饑一把炒面一把雪,一些老戰士忍著饑餓,把僅有的炒面留給年輕戰士。
“是鋼鐵般的意志和必勝的決心讓我們撐了下來。”班耀先說,戰斗停歇時,寒冷和饑餓是最大的敵人。
在一次渡河作戰中,班耀先和戰友們舉著槍蹚水過河,一些來自浙江等地的南方戰友,由于缺乏御寒裝備和經驗,穿著濕衣褲休整一夜后,第二天無法站立,許多戰士因此落下殘疾,甚至被截肢,與他關系要好的一名戰友就被截掉了雙腿。
“戰爭無比殘酷,入朝作戰的每一仗都會有很多戰友傷亡。”班耀先說,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結束后,之前連隊里一同入朝作戰的戰友,活下來的人寥寥無幾。
1952年,班耀先所在的部隊撤離朝鮮回國休整。在回國的列車上,與入朝前的激動相比,車廂里一片寂靜,所有戰士臉色凝重,眼里充滿了對犧牲戰友的懷念。
“青山處處埋忠骨,今朝馬革裹尸還。”班耀先哽咽著說,“我不是英雄,英雄都沒有回來,他們永遠留在了朝鮮。”
離開朝鮮后,班耀先繼續留在部隊服役。1956年,他被派到長沙工程兵學院(今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學習,成為一名工程兵,直至1983年10月離休。
離休后,他始終秉持離休不褪色的精神,輾轉于部隊、企業和單位等地,把自己掌握的工程知識毫無保留地講給年輕一代。
2022年,為了讓老戰士們發揮余熱,寶雞市軍隊離休退休干部休養所成立“紅色宣講團”。班耀先積極報名參加,與其他老戰士一起走進學校、社區,為青少年進行國防教育,把先輩們的戰斗故事講給學生聽,告誡大家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希望孩子們能繼承先輩遺志,努力建設祖國,讓中國的明天更加繁榮富強。”班耀先說。
郝繼友:
“坑道就是我的舞臺”
“當兵就是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句刻在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郝繼友生命里的誓言,自19歲踏上朝鮮戰場的那一刻起,便成了他穿越烽火的精神鎧甲。
1948年,15歲的郝繼友成為部隊文工團的一員。彼時的他未曾想到,四年后自己將成為朝鮮戰場上的一名文藝兵。
1952年,朝鮮戰場硝煙彌漫,美軍的炮火讓前線陣地時刻面臨著危險。剛抵達朝鮮的郝繼友來不及適應惡劣的環境,便立刻投入到了緊張的演出中。
戰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不僅要面對敵人的炮火,更難挨的是與外界隔絕帶來的孤獨與焦慮。“戰士們在坑道里一蹲就是十幾天,沒消息、沒補給,最怕的就是失去斗志。”
“坑道就是我的舞臺。”郝繼友和戰友們深知,此刻戰士們需要精神慰藉,他們的任務就是把“祖國和人民在等著你們”的信念唱進每個戰士心里。
沒有燈光,沒有布景,郝繼友就借著炮彈間隙的微光為戰士們表演。他們唱起熟悉的革命歌曲,演繹《白毛女》《窮人恨》等經典劇目的選段,那些飽含深情的旋律和耳熟能詳的故事,瞬間拉近了與戰士們的距離。此外,他們還隨時隨地收集戰場上的素材、國內外形勢,把最新的消息宣傳給前線戰士們,將戰場上的英勇事跡、身邊的感人故事編成節目,用最鮮活的內容鼓舞士氣。
“戰斗越激烈,前線的戰士們就越艱苦,我們的演出也越頻繁。”已步入鮐背之年的郝繼友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眼中依舊閃爍著光芒。
戰場從不是安穩的“舞臺”,危險隨時可能降臨。郝繼友至今記得那一次驚心動魄的經歷——當時他和3名戰友一同前往前沿陣地慰問,他走在最前面,3名戰友緊隨其后。突然,一枚炮彈呼嘯而至,在他們身邊爆炸。硝煙散去后,郝繼友掙扎著爬起來,卻發現身后的戰友們已經倒在血泊中,永遠地離開了他。那一刻,年輕的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但戰友們的犧牲并沒有讓他退縮,反而更堅定了他“為戰友們表演”的決心。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由于朝鮮人民軍隊在戰爭中傷亡慘重,戰后重建迫在眉睫,郝繼友并沒有立刻回國,他留在朝鮮投身到戰后恢復工作中。
直到1958年,郝繼友才踏上回國之路。在部隊的這些年,他因表現突出,先后兩次榮立三等功。老家的親友們看到他平安歸來,都激動地喊著:“英雄回來了!”這句簡單的話語讓郝繼友熱淚盈眶,他知道這份“英雄”的稱號,不僅屬于自己,更屬于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屬于所有為抗美援朝勝利付出的人。
如今,郝繼友依舊能清晰回憶起曾經坑道中的歌聲,以及那些永遠留在異國他鄉的戰友。他經常給身邊人講述朝鮮戰場上的故事,唱起當年在戰場上唱過的歌,用自己的經歷讓更多人銘記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用一生的堅守詮釋著軍人的信仰與擔當。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