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
秋日的秦嶺北麓,周至縣的獼猴桃園里藤蔓交織,飽滿的果實正醞釀著一場甜蜜的豐收。
“這‘微噴灌溉+水肥一體化’系統一鋪,豐收更有保障!”羊坡村村民胡繼鋒笑著說。就峪河樓觀鎮、司竹鎮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項目負責人張恒明接過話:“告別大水漫灌,節水省力,也更好守護了秦嶺。”

水霧氤氳,道路暢通,獼猴桃畝產預計躍升至1600公斤,每畝節省成本200元——這是秦嶺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工程寫下的生動答案。生態與民生,在此實現雙贏。
“十四五”以來,陜西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堅持以條例護山、規劃控山、智慧管山、系統治山,健全常態化長效化保護機制,讓秦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雷霆亮劍,鐵腕治理筑屏障
白河縣卡子鎮的山坳里,草木散發著清香。這里曾是礦硐密布的陜南硫鐵礦主礦區。“3.6萬平方米的生態修復,讓大山的傷口慢慢愈合。”白河縣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王紀國說。
10月15日,隨著桂花村貯存場最后一處礦渣清運完畢,白河縣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工作正式進入尾聲。
王紀國踩著硬化的施工臺階走上平臺,輕撫新修的截水溝內側:“周工,這截水溝修得扎實。”
現場負責人周銳說:“王主任,這‘最后一段’就快驗收了!”

路過的村民周川虎忍不住插話:“變化天翻地覆!以前,廢渣裸露,河水受到污染變成了黃色。現在,河水清了,我家地里的辣椒、茶樹都長得旺盛。終于用上了干凈水!”
濁流變清波,青山換新顏。持續數十年的白河縣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工作即將圓滿收官。
這是陜西“鐵腕”守護秦嶺的縮影:完成169個礦山退出與生態修復;53個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標,漢丹江出省斷面水質持續保持Ⅱ類,守住“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承諾。
護山離不開法治的“硬約束”。今年9月,經陜西省人民檢察院西安鐵路運輸分院(以下簡稱“陜西鐵檢分院”)提起訴訟,陜西首例針對個人組織非法穿越秦嶺核心保護區的民事公益訴訟案開庭審理。
“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秦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陜西鐵檢分院第三檢察部副主任惠琳琳的話擲地有聲。陜西高位推動秦嶺保護的具體實踐,正是對這句話的有力印證——
建立“六省一市”秦嶺地區協同保護機制;《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修訂實施;省秦嶺辦聯合法檢兩院建立司法保障體系,織就嚴密“保護網”。
常態長效守護下,秦嶺成為頂級生態空間。2024年,秦嶺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指數達82.20,躋身最優等級,較2022年提升15.06%;生態優良區面積占比穩定在99%以上。
青山綠水間,民生持續向好。在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一排排木耳大棚鱗次櫛比。
“‘柞水木耳’品牌價值現在高達53.23億元。”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站在大棚前,指著剛采收的木耳說,“不久前,1000公斤干木耳發往迪拜。未來,常態化出口前景可期!”
萬物歸來,青山有了“代言人”
9月22日,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密林里,首次傳出白須黑胸歌鴝的清亮鳴叫聲。這一陜西鳥類新紀錄,是秦嶺生物多樣性的鮮活注腳。
保護區里,朱家灣村在喜鵲與紅嘴藍鵲的啼鳴中蘇醒。北溝保護站站長段文東與同事一早便驅車開始入戶走訪。
“老劉,最近看到有陌生人來拍鳥嗎?”段文東問農家樂老板劉寶文。
“這兩年,扛著‘長槍短炮’來拍鳥的人可真不少。那鳥兒各種各樣,拍出來真漂亮。”劉寶文回答。
段文東介紹,近年來,保護站通過掛橫幅、發資料等方式宣傳,群眾愛鳥護鳥意識顯著提升。
悉心守護下,秦嶺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太白牛尾河自然保護區發現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廟臺槭自然種群,生態“指示器”獨葉草首現太白山海拔2700米以下區域,對水質敏感的尖頭大吻鱥也首次現身秦嶺……

“秦嶺四寶”的種群也在不斷壯大:陜西境內的朱鹮種群數量已由1981年的7只增加到7700余只;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的109只增至345只,增幅、密度均為全國第一;羚牛種群數量突破5000頭;金絲猴種群數量由2000年的4000余只增長到5900余只。
秦嶺保護成效得到了世界認可。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綠色名錄、朱鹮保護工作被國際鳥類保護聯盟譽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
優良生態催生“美麗經濟”。在“朱鹮之鄉”洋縣,人鹮和諧共生的畫面隨處可見。“水田里、庭院中都能看到朱鹮,它們喜歡在農戶家附近搭窩,與人非常親近。”洋縣洋州街道平溪村村民蘇海仙說。
洋縣打造“朱鹮之原·有機洋縣”區域公用品牌。該縣認證有機產品涵蓋15大類115種,覆蓋18.33萬畝土地,有機基地面積穩居陜西省首位。
從洋縣黑米到周至獼猴桃,秦嶺的每一個地標產品,都是一方水土的生態結晶。它們說明:守護好秦嶺的萬物生靈,最終收到的回饋是人民更美好的生活。
智慧守望,“空天地網”護祖脈
在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上,一道醒目的紅色界線精準勾勒出5.87萬平方公里的秦嶺陜西段輪廓。
“我們以影像地圖為底,用海拔高度作尺,為秦嶺量身定制了實景三維數據框架。”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圖斑監測負責人成曉英說。

2018年起,依托實景三維等技術成果,陜西逐步搭建起秦嶺保護監管的“數字哨兵”矩陣——
“天眼”遙感衛星每兩月更新影像;“鷹眼”無人機核查重點區域;“哨兵”視頻監控實時盯防;網格員通過“秦嶺生態衛士”App,實現“問題線索秒級接收、現場情況在線取證”。
潼關縣網格員胡司琦是全省5696名網格員之一。他操作著無人機說:“以前巡山靠腿,現在守護靠‘智網’,更全面、更細致。”
“從發現問題到整改銷號,我們建立了完整的監管閉環。”成曉英補充道,在這個系統里,每個網格都是守護秦嶺的微陣地,共同構筑起堅實的生態智能防護網。
微觀層面,環境DNA技術為“秦嶺四寶”保護添力。
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團隊研發出秦嶺羚牛環境DNA檢測方法,實現重點區域分布監測。“這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本底信息,也為羚牛棲息地精準管理奠基。”團隊負責人說。
陜西智慧護山的探索仍在不斷深化——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因科學研究助力珍稀物種保護;安康市搭建全省首個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體系,科學量化綠水青山的價值;自然資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圖院利用人工智能,構建起智能化監管新模式……從“治山”到“智山”,數字賦能下,秦嶺正煥發新生。
巍巍秦嶺,悠悠祖脈。
在新的征程上,陜西正以“時時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持續扛牢保護秦嶺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堅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切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群眾新聞記者 李欣澤)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