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以“三項改革”為突破口,通過創新平臺搭建,推動4.6萬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3年翻番——
記者 張梅
“這條中試線一貫通,我們的硅光芯片流片周期從原來的3個月壓縮到了兩周,研發成本直接降低50%!”10月29日,站在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科技有限公司即將投用的西北首條硅光中試線旁,該公司總經理楊軍紅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從化合物半導體到硅光集成,我們的平臺能力在持續躍升,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楊軍紅表示。
這條承載陜西“追光”夢想的中試線,不僅讓本土創新團隊實現了“家門口迭代技術”的愿望,更成為陜西4年多來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加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生動縮影。
破壁壘:改革打通“轉化堵點”
“過去,我們手里握著技術專利,卻因為‘不敢轉、不愿轉、缺錢轉’,只能讓成果躺在實驗室里。”回憶起科技成果轉化的困境,陜西科技大學教授牛育華深有感觸。“三項改革”讓這一局面徹底改變。
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堵點,陜西率先推行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配套推出“先使用后付費”“先投后股”等創新舉措。“在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和秦創原多項政策的支持下,我們團隊攻克了煤基固廢高值化利用領域的多項技術難題,把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帶到了田間地頭。”牛育華說。
截至目前,陜西“三項改革”單位已擴展至201家,11萬項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新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企業2820家,697名科研人員憑借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實現了職稱晉升。
與此同時,陜西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組建起891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1292名省級技術經理人架起成果轉化的橋梁。在資金保障方面,秦創原構建了科技、人才、資本“三個大市場”協同發力的格局。全國首單技術產權資產證券化項目、西北地區首只人才投資基金相繼落地,70余款科技信貸產品為企業注入金融活水。
“通過‘孵化+投資+服務’模式,我們為企業提供從研發到市場的全鏈條支撐,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西安中科光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慧濤介紹。截至目前,僅光子產業領域,陜西就已培育出300多家相關企業,產業規模超過300億元,形成了“材料—芯片—器件—系統”的完整產業鏈。
強協同:“一總多區”格局激活“全域動能”
入駐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僅5個月,西安郵電大學科研團隊創辦的之光光電就實現了重大突破,其自主研發的超高精度光聲光譜氣體檢測儀填補了國內空白。
“秦創原的飛地模式讓我們能夠研發在西安、生產在銅川,既便于與上下游產業鏈合作,又降低了生產成本。”之光光電總經理、西安郵電大學副教授梁磊表示。
“西安研發的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在寶雞就能實現零部件配套;榆林的煤炭深加工技術,能通過秦創原的協同平臺快速對接下游企業。”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秦創原構建的以西咸新區為總窗口、西安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主承載,各市區差異化發展的“一總多區”格局,正讓“西安研發、地市轉化”的高效聯動成為現實。
“一總多區”的協同框架正讓全省創新資源加速流動,加快龍頭企業引領全省產業鏈協同布局。“我們是在光伏世界的‘無人區’奔跑。”在隆基綠能中央研究院的實驗室里,首席科學家徐希翔的這句話,道出了陜西科技創新的底氣。短短數年間,隆基綠能10余次刷新電池轉換效率紀錄,其位于西安經開區的年產9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將成為全球轉換效率最高、加工成本最低的高效單晶電池制造基地。
以隆基綠能為龍頭,陜西形成覆蓋硅料、硅片、電池、組件、裝備及應用的全產業鏈。在西咸新區,拉普拉斯(西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20余家配套企業相繼入駐;在榆林,陜西有色天宏瑞科硅材料有限責任公司8萬噸電子級粒狀多晶硅產業升級項目全面啟動;在渭南,陜西拓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光伏應用產品研發制造……“鏈主”引領、“鏈企”協同的產業生態日益完善。
這種協同不僅體現在區域間,更延伸到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2024年,陜西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輸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215.82%,秦創原正成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創新紐帶。
見實效:創新生態結出“發展碩果”
“原本要靠老師傅用放大鏡和經驗排查,現在AI毫秒級鎖定缺陷,檢出率近乎100%,效率提高40倍!”西安數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西北工業大學副教授楊濤介紹,這項給工業裝備拍“智能CT”的技術,正讓AI質檢從實驗室走進生產線。
2019年,他帶著智能圖像處理的核心技術創業,卻卡在了“從技術到產品”的最后一公里。“有理論、能實踐,可不懂市場推廣、不會投融資,成果怎么落地?”這是很多科研人員創業的共同困境。
轉機來自秦創原的“服務換股權”模式。秦創原公司以1%股權為對價,為企業配齊稅務、法務、項目申報、市場對接等全鏈條服務。“專業的人管專業的事,我們終于能專心搞研發了!”楊濤說。如今,數合信息已成為高端制造AI質量檢測領域的領軍企業,其技術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等領域。
在秦創原的創新生態中,這樣的“破繭成蝶”每天都在發生。4年來,秦創原的底座越來越實,“小氣候”逐步演變為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大生態”,帶動陜西加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全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72.20%,科技活動產出水平指數位列全國第四;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99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94萬家;34條重點產業鏈產值達2.25萬億元,重卡變速器、單晶硅片產量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量居全國第三,全國每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輛“陜西造”……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