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進入倒計時,記者在舉辦地嘉興走訪發現,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正勾勒出一幅可觸可感的未來生活新圖景。

在嘉興陶倉理想村,一座老糧倉正煥發新生。VR劇場里,觀眾戴上頭顯設備,化身“尋夢人”踏入一場跨越時空的旅程。劇目《小蓬萊尋仙記》復原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能仁寺、古運河等地標在虛擬世界中“重獲新生”。
游客高先生說:“在地圖里面也會看到一些道具,比如說有螢火蟲、貓。你也可以直接去抓取它們,然后跟這些游戲里面的東西形成一個互動,還是挺沉浸的。”

自今年5月試營業以來,陶倉理想村已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VR劇場高峰日客流突破千人。這個夏天,這里還舉辦了全球首場“數字人音樂節”。6位虛擬數字人搭配AI電音,讓觀眾戴上VR眼鏡即可“遨游太空”,不戴眼鏡也能感受沉浸音浪。
“把AI電音的音樂背景,再加上虛擬的巨物感數字人,疊加在陶倉的建筑之上,然后呈現出的這個虛實結合的這樣的一個內容盛宴。我們把這個老舊的糧倉,通過新的一些內容植入,展現出一些不同的文化內容。”運營方喜馬拉雅城市文化總編輯田璐說,老糧倉成了年輕人打卡的“潮玩據點”。

如果說數字文旅讓歷史煥發新生,智慧養老則讓科技充滿溫度。步入嘉興桐鄉烏鎮智能養老服務中心,智能設備織就的“幸福網”撲面而來。
每天中午11點半,智能服藥終端都會準時發出清脆的提示音,定時定量自動彈出分配好的藥盒,提醒83歲的邵奶奶按時吃藥。
邵奶奶:“最大的感受是開心,一點負擔沒有的。一個吃藥,它能夠自己彈出來提醒。不用記的,他們都會發過來的,手機上都能看到的。所以很幸福的。”
除了生活上的貼心陪伴,智能設備還織就了一張覆蓋全中心的“安全網”。在走廊、房間、活動區等各個角落,老人佩戴的智能胸牌實時傳遞著位置信息,如發生異常,系統將立即報警。院長鐘月英說,AI系統能夠學習并預測老人的需求,做到事前預警、全程守護。
“比如說,我們有便攜式的洗浴機器人。一些高齡的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在床旁完成洗浴、洗頭工作。數字孿生平臺里,院內的數據,設備的基礎情況,都能在大屏里面呈現。”院長鐘月英說,“老人發生緊急情況,就能呈現老人在哪個點,并且是什么情況。我們把智慧化融入到了養老機構的日常工作當中。”記者 劉國秋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