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西安本土特色的“萌物”擺滿貨架。
在十五運會賽場內外,以中華白海豚為原型的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憑借呆萌造型被網友戲稱為“大灣雞”,靠“發癲撞欄桿”“搖搖擺擺求摸頭”的魔性互動圈粉無數,相關周邊“一雞難求”,二手市場甚至出現溢價現象,讓“可愛經濟”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西安,一眾有著本土特色的“萌物”也同樣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從大雁塔文創“塔寶”的持續熱銷,到第八屆進博會上火爆的肉夾饃玩偶“絨饃饃”,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商業活力。
情感價值轉化的潛力
“可愛經濟”的核心是情感價值的消費轉化,“大灣雞”的成功正是抓住了這一關鍵。
40名武校少年身著8公斤重的皮套,每天表演四五個小時,用活力讓靜態IP變得鮮活立體。截至11月14日,“大灣雞”的相關短視頻播放量突破3.7億次,社交平臺瀏覽量近8000萬。
這一案例并非個例,此前上海迪士尼全球首發的IP“玲娜貝兒”,充分展現了情感價值轉化的潛力。
這只粉色小狐貍沒有復雜官方劇情,卻憑借契合大眾審美的可愛外形,搭配樂園扮演者蹦跳互動、親切回應的鮮活演繹,讓靜態玩偶“活了”,大批粉絲排長隊只為和其合影。
“玲娜貝兒”上線僅一個月就32次登上微博熱搜,相關話題閱讀量超5.6億次,短視頻播放量突破16億次。粉絲不僅是消費者,更主動參與IP共創,賦予其“川沙妲己”等昵稱,通過二創表情包、玩偶改造等形式豐富角色內涵,形成“發布—搶購—炫耀—種草”的傳播閉環,印證了情感共鳴背后的巨大商業價值。
IP背后是“文化+社交”雙重屬性
這種“人格化演繹”的思路,在西安文創IP的打造中同樣可見成效。
11月14日中午,位于大雁塔景區的文創商店內,游客郝艷紅正拿著手機對著貨架拍照。“早就刷到過‘塔寶’的視頻,今天特意來打卡,這個斜眼表情太有戲了,必須買一個當紀念。”
她手中的“塔寶”以大雁塔為原型,經過6次打版改進,圓潤的身形搭配“八百個心眼”的呆萌表情,松軟的材質還設計了背帶,既是擺件也是穿搭單品。
數據顯示,兩年時間,“塔寶”就已經銷售超過10萬個,以“塔寶”“顯眼包”和基礎掛件為主的形象超過十幾款,衍生品開發市場預估近2000萬。
同樣出圈的還有“絨饃饃”。在剛剛結束的第八屆進博會陜西展區,這款“還原”肉夾饃的毛絨玩偶展位前始終圍著不少參觀者,工作人員現場演示的“制作”“打包”互動更是引來陣陣歡笑。
參觀者邊亞拿著玩偶端詳:“沒想到肉夾饃能做成這么可愛的玩具,既能當擺設又能掛在包上,果斷入手兩個,一個自己留著,另一個送給朋友當伴手禮。”展區工作人員介紹,進博會期間不少采購商當場表達了合作意向,成為陜西展區的“人氣黑馬”。
業內觀點認為,“可愛”作為極具感染力的視覺符號,既能快速喚醒人們的正面情緒、刺激購買沖動,其自帶的社交屬性,也讓年輕人多了一個彰顯個性的表達載體。
“可愛經濟”激活陜西文創市場
“文化符號+萌系表達”的模式,讓歷史及特色小吃既滿足了年輕人的情感慰藉需求,也為傳統文化傳播開辟了新路徑。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全省共有文創企業5800余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堅實的產業基礎為“可愛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燕表示:“陜西有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稟賦,關鍵是要做好‘文化轉化’與‘產業落地’兩篇文章。”她認為,首先要深挖文化IP富礦,系統性梳理秦嶺生態、特色美食、非遺技藝等未被充分開發的資源,打造差異化的萌系IP矩陣;其次要借鑒“大灣雞”“玲娜貝兒”的運營邏輯,推動IP“人格化、場景化”發展,通過景區互動演繹、短視頻內容創作、節慶活動植入等方式,讓靜態的文創產品擁有鮮活的情感內核,增強消費者的代入感與認同感。
文/圖 記者 石喻涵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