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訪談丨全鏈條推進節糧減損 端牢中國飯碗——專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劉煥鑫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題:全鏈條推進節糧減損 端牢中國飯碗——專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劉煥鑫
新華社記者古一平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世界糧食日,就我國糧食市場供應、應急保障、節糧減損等公眾關心的話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劉煥鑫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糧食市場供應充足、運行總體平穩
問:目前糧食市場運行情況如何?
答: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當前我國糧食市場供應充足、運行總體平穩。全國糧食年產量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糧食收購事關農民切身利益。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堅持市場化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著力激發市場購銷活力;同時,對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開展政策性收儲,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糧食流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超過7.3億噸,比“十三五”時期末增加5800萬噸。糧食物流核心樞紐和關鍵節點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糧食流通效率不斷提升。
糧食儲備體系進一步完善,中央政府儲備規模結構布局持續優化,地方政府儲備規模進一步落實,再加上最低收購價糧等政策性糧食,各級政府可用的調控資源更加充足。
田間到餐桌,全鏈條推進節糧減損
問:目前我國糧食流通領域節約減損成效如何?
答: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近年來,經過各地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糧食流通領域節約減損取得顯著成效。
農戶儲糧減損效果更加明顯。在全國主要產糧大縣建成一批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主要提供糧食干燥、清理、收儲等服務,在助農減損增收、應對極端天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糧食儲存減損降耗更加有效。深入實施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推進高標準糧倉建設和舊倉升級改造,糧倉氣密、隔熱等關鍵性能進一步提升。高標準糧倉倉容逐年增加,具備低溫準低溫儲藏能力倉容達到2.2億噸,比“十三五”時期末增加7000萬噸。糧庫儲糧周期內綜合損失率控制在1%以內。
糧食資源利用更加充分。組織制修訂小麥粉、大米、菜籽油等國家標準,引導企業合理掌握加工精度,提高糧油產品出品率,避免過度追求“精、細、白”。同時,鼓勵糧油加工企業挖掘像米糠、麩皮、豆粕等這些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潛力,糧食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不斷提高。
糧食應急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
問:在增強我國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在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糧食應急保障格外重要。近年來,我們堅持底線思維,扎實推進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糧食應急保供能力穩步提升。
我國已經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糧食應急預案體系。組織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華中、西北、東北等7個區域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區域、省、市、縣四級糧食應急保障中心架構逐步成形。
選定一批大型糧油加工、物流配送等企業作為國家級糧食應急保障企業,省一級也確定相應的企業,加大政策支持,統籌調度企業資源,激發企業社會責任擔當,推動糧食應急保障企業做到響應迅速、運轉高效、保障有力。
目前各級糧食應急加工企業由5448家增加到6872家,增長了26%;糧油應急日加工能力由120萬噸增加到178萬噸,增長48%,一天加工量夠兩天吃。糧食應急供應網點由4.3萬家增加到5.9萬家,增長37%;依托這些網點,成品糧油應急日供應能力由106萬噸增加到167萬噸,增長57%。
讓群眾吃得更安全、更放心、更健康
問:如何保障糧食質量安全?
答:糧食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讓群眾吃得更安全、更放心、更健康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內容。
我們組織制修訂了《糧食質量安全監管辦法》《政府糧油儲備質量安全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規定,持續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切實抓好糧食收購入庫、在庫管理、銷售出庫環節質量安全。
持續完善標準體系。2021年以來,我們推動制修訂糧食領域國家標準100多項、行業標準50多項。在標準制修訂過程中,突出綠色、優質、營養、健康,切實維護消費者健康和權益。
持續提升糧食檢驗檢測能力。在糧食質量安全監測抽檢、政策性糧食出入庫質量安全把關、標準制修訂和技術研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服務和支撐保障作用。
守住管好大國糧倉
問:如何守住管好大國糧倉?
答:近年來,立足新形勢,我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持續增強糧食流通監管,逐步構建起行政監管和行業治理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各級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先后開展糧食流通監管“亮劍”“嚴監管強執法重處罰行動年”“鐵拳行動”等系列專項執法行動,有效維護了糧食流通秩序。
進一步完善12325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監管熱線,通過多種渠道,既掌握了不少涉糧問題線索,又為種糧農民、涉糧企業解決了許多急難愁盼問題。
建成糧食購銷和儲備數字化監管體系,實現了各級各類政府儲備糧監管信息化全覆蓋,“人防+技防”有機結合,用“穿透式監管”守住管好大國糧倉。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