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隨十五運會感受“盛世之都”活力脈動
新華社香港11月17日電(謝妞)隨著全運圣火點燃位于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的主火炬塔,香港正式進入“全運時間”。作為東道主之一,十五運會香港賽區承辦沙灘排球、七人制橄欖球、擊劍、男子手球等八個競賽項目與一個群眾賽事活動。當“盛事之都”遇見體育盛會,活力綻放,精彩無限。

11月16日,觀眾在現場為香港隊選手張家朗加油。當日,在香港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擊劍男子花劍個人銅牌賽中,香港隊選手張家朗15比2戰勝個人選手曾昭然,獲得季軍。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走在香港街頭,十五運會主題元素融入大街小巷,“全城全運”的海報隨處可見。啟德體育園內,十五運會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化身“運動員”出現在園內不同位置,體育大道沿途遍布融合香港特色和十五運會主題的裝飾宣傳元素。市民駐足拍照,兒童嬉笑模仿,一幅“全民全運”的生動圖景正在香江之畔徐徐展開。
香港啟德體藝館內,掌聲與歡呼迸發,男子手球項目正比得火熱;在維多利亞公園,足球場“變身”為鋪滿細軟金沙的沙灘排球場,精彩的扣殺頻頻上演,全運會香港賽區首金也在這里產生……賽場內的擊掌、賽場外的暢談,早已超越賽事本身,成為大灣區同心同向、共生共榮的生動注腳。

11月10日,江蘇隊球員吳佳欣(右)/周朝威在比賽中慶祝得分。他們在沙灘排球男子金牌賽中2比0戰勝遼寧隊組合李焯新/薛濤,奪得冠軍。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香港的觀眾非常熱情,讓我們在場上更加興奮,希望有機會再來香港比賽,和香港的沙灘排球愛好者進一步交流。”男子沙灘排球運動員、江蘇一隊的吳佳欣說。
霓虹閃爍的維港夜景,中環石板街的古今交錯,煙火氣十足的特色美食……作為國際旅游城市樞紐,全運會期間,“體育+旅游”模式持續升溫,不少旅客和體育愛好者走進香港,在欣賞賽事之余,感受這座“國際旅游城市”的風采。
十五運會香港賽區門票指定發售商香港中國旅行社推出相關旅游產品,通過提供深度、個性化的體驗,推動產業升級。中旅文體旅融創中心總經理楊世鑫表示,比賽門票整體銷售情況不俗,七人制橄欖球和擊劍項目的門票最搶手。“比賽+景點”的套餐廣受青睞,相關產品共吸引近2萬名旅客參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山頂及維港夜游最受歡迎。
來自吉林的金先生一家三口看了游泳和沙灘排球比賽,金先生說:“白天在深圳看游泳比賽,晚上在香港看沙灘排球比賽,空余時間我們還去了維多利亞港等地。香港的全運會氛圍十分濃厚,志愿者們耐心地指導我們入場,非常難忘的一段旅程!”

11月16日,參賽選手在游泳比賽中。當日,在香港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鐵人三項混合接力決賽中,山東隊獲得冠軍,香港隊獲得亞軍,中國公安體育協會隊獲得季軍。新華社發(呂小煒攝)
賽事引流,文旅轉化。香港旅游業議會預計,本屆全運會吸引旅客超10萬人次,相信這批旅客來港后可推動餐飲、零售和酒店業務。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執行總干事徐英偉表示,已有超過5萬間酒店房間專門預留給參賽人員等,旅客的住宿需求會得到充分滿足。“希望通過全運會,讓更多旅客盡享賽事和城市魅力。”
全民共享賽事的氛圍也不只在比賽現場。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日前公布,旗下18區指定體育館設置“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活力觀賞站”,香港多家商場的大屏幕也全程直播賽事。九龍城附近的食肆負責人趙先生表示,全運會期間生意較平日多五成。
承載著賽事精神與城市文化的十五運會特許商品也受到熱捧。記者在多家特許商品店看到,店內顧客絡繹不絕,部分熱門商品已售罄。截至10月底,香港的特許商品總銷售額已超過1000萬港元(1港元約合0.914元人民幣)。
“我們現在賣得最好的商品是香港限定盲盒和胸章。”在啟德體育園特許商品店,銷售人員魏先生告訴記者,啟德體育館是香港賽區的主要場館,市民們看比賽之余,會到店里挑選產品。“這些周邊商品已經成為情感聯結的‘紐帶’,既留住了賽事的精彩瞬間,也承載著市民對體育盛事的共同記憶。”他說。

香港啟德體育園(2024年12月8日攝)。全運會擊劍、七人制橄欖球和男子手球等比賽在這里舉行。新華社發(呂小煒攝)
比賽期間,粵港澳三地還精心設計“競賽動線即文旅路線”,將19座辦賽城市的體育場館與文化旅游資源有機串聯,構筑出一批文體旅融合的“天然場景”,在“港車北上”“粵車南下”等政策加持下,形成了跨城“串門”的觀賽體驗。
香港中國旅行社推出的“乒乓球澳門游”“廣東省男女子10米跳水決賽美食純玩兩天團”等線路,吸引不少香港市民報名。楊世鑫說,這些行程涵蓋了住宿及景點,“乒乓球澳門游”一度爆單,“三地共同辦賽的模式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旅游業有很大幫助,期待未來三地舉行更多活動,促進民心相通。”
香港職業訓練局酒店及旅游系主任黃家榮表示,十五運會氣氛相當好,香港已建立成熟的旅游城市定位。十五運會的舉辦不僅向世界展現了香港的魅力和活力,也為香港發展‘體育+旅游’模式亮出了生動名片。“香港若能營造具有吸引力的主場文化,與大灣區的場地等合作,有助香港作為‘一程多站’旅游核心區的長遠發展。”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