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鎮安縣司法局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事要解決、事心雙解”為核心目標,創新構建“訪調對接”工作機制,整合調解資源、凝聚部門合力,推動信訪矛盾糾紛在法治軌道上高效化解,為平安鎮安、法治鎮安建設筑牢基層治理根基。鎮安縣先后獲評“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全省平安縣”,縣司法局榮獲“全市人民滿意政法單位”等榮譽稱號。
——普法先行,構建源頭預防“新體系”。鎮安縣司法局以“預防為先、法治為基”,將普法宣傳作為“訪調對接”的前置關口,推動矛盾糾紛“前端減量”。依托普法宣傳、社區矯正、平安建設3個“一月一主題”和“法律九進”等活動載體,緊扣農村法治宣傳月、民法典宣傳月、信訪法治宣傳月、憲法宣傳月等節點,通過法治講座、文藝演出、現場咨詢等形式,廣泛宣傳《民法典》《人民調解法》《信訪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講好調解典型案例,引導群眾“有矛盾先找調解”,從源頭減少“信訪不信法”現象。結合“鄉村振興·法治同行”專項行動,累計開展法治講座490余場、文藝演出60余場,發放資料15萬份,解答法律問題3萬余個,實現“法、理、情”深度融合,構建起“遇事找法、解決用法、化解靠法”的多元治理格局,有效遏制越級上訪、多頭上訪,群眾依法維權意識顯著提升。
——黨建領行,織密組織體系“一張網”。堅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1844”機制為統攬,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調解組織架構。建立“縣—鎮—村—組—片區”五級調解網絡,實現基層治理觸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在縣級層面整合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人民調解協會、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及法院、信訪局等部門資源;鎮級層面聯動司法所、派出所、基層法庭等力量,形成“一縱兩橫”立體化調解矩陣。截至目前,全縣建成1個縣級調委會、11個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15個鎮(街道)調委會、156個村(社區)調委會,設立26個特色調解工作室,配備1238名人民調解員,實現矛盾糾紛“發現早、介入快、化解好”的全域覆蓋。
——化解并行,打造深度融合“主陣地”。聚焦“案結事了”目標,縣司法局依托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成立“鎮安縣矛盾糾紛調解中心”,統籌律師、公證、法律援助等資源,構建“受理—分流—調解—督辦”全鏈條工作機制。縣信訪局嚴格落實“有訪必調、訪中有調”,將適宜調解的信訪事項第一時間推送至調解中心,實現“訪”與“調”無縫對接。如李某新因母親醫療糾紛索賠未果,持續上訪八年,甚至因拒不執行判決被判刑。2022年11月,縣醫調委介入后,聯合衛健局、醫院等部門,一方面釋明法律責任、分析訴訟風險,另一方面協調政府幫扶,解決其生活困難。經一年持續調解,雙方于2023年10月達成協議,李某新承諾息訪,這起“骨頭案”終得化解,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雙統一。2022年以來,全縣累計調解信訪矛盾30余起,化解重大積案11件,調解成功率達98%。
——部門聯行,凝聚多元共治“向心力”。建立“黨建引領、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整合公安、法院、信訪、行業主管部門等力量,形成“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問題聯治”工作格局。如2022年9月,某超市員工上班時猝死,家屬糾集20余人哄鬧超市并上訪。縣信訪、公安、法院、市監、司法等部門迅速聯動,司法行政部門指派調解員釋法析理,引導雙方理性協商;信訪部門協調政府救助,解決家屬實際困難。經3天調解,雙方達成48萬元賠償協議并當場履行,政府同步發放4萬元救助金,一起可能激化的件在“柔性調解+剛性保障”中畫上句號。通過部門聯調,鎮安縣實現“以調化訪、以調促和”,一批“骨頭案”“釘子案”得到實質性化解,群眾“訪累”“訴累”有效減輕,真正做到“解群眾之難、暖群眾之心”。
“訪調對接”是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下一步,鎮安縣司法局將認真貫徹落實《司法部國家信訪局關于進一步深化人民調解參與信訪工作,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的意見》,繼續以法治為綱、以民意為本,持續完善“預防—調解—聯動”全流程機制,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從“末端處理”向“源頭治理”轉變,為譜寫平安鎮安、法治鎮安新篇章貢獻司法行政力量!(來源:鎮安縣司法局)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