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頒布實施二十余年的實施情況,6月18日,銅川市人大常委會組成執法檢查組,深入宜君縣、印臺區、王益區、耀州區等地的氣象站點、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農業園區和特色產業基地,通過實地走訪、面對面交流匯報、現場問詢等方式,開展執法檢查,檢視法律實施成效,推動法治氣象的高質量發展。
緊扣法律條款,檢視法律實施效果
檢視前,檢查組組織開展了氣象法專題培訓和廣泛動員。檢視中,檢查組緊扣政府和部門職責、氣象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氣象探測、氣象預報與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等法律條款,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溝通交流、現場查看、調查問卷的方式,逐條逐款對照檢查落實情況,檢視法律實施效果。
宜君縣五里鎮作為傳統農業大鎮,農業生產高度依賴自然氣候。面對當前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的嚴峻挑戰,五里鎮人民政府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列為保障“三農”發展的核心工程,以各項“小”舉措,實現全鎮“大”平安,黨委統一指揮、應急辦綜合協調、村主任屬地組織、組長現場落實的四級聯動應急響應機制已經形成。五里鎮黨委書記馬景峰在向檢查組介紹五里鎮氣象災害網格圖時說:“我們將全鎮劃分基礎網格55個,配備網格員55名,實行包戶責任制,確保實現災前科普預防到戶到人,災中緊急措施及時響應,災后恢復重建立竿見影。”
氣象防災減災是執法檢查的重點。檢查組先后來到宜君縣氣象局和五里鎮楊塬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耀州區石柱鎮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實地查看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宜君縣氣象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當地構建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體系,通過12379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農村應急廣播“大喇叭”,實現預警信息一鍵直達基層。縣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與應急管理、農業農村等部門建立了信息共享和聯合會商機制,嚴格落實重大氣象災害預警“叫應”制度,確保預警信息第一時間傳達到責任人。
在楊塬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檢查組聽取了宜君縣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情況匯報。宜君縣地處山區,冰雹、干旱等災害性天氣頻發,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防災減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宜君縣是農業縣,老百姓要靠天吃飯,縣政府高度重視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縣財政預算有專項經費用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宜君縣氣象局局長趙剛如是說。
“石柱作業點是全國首個智能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示范站點”,在耀州區石柱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耀州區氣象局局長趙強在向檢查組展示人工影響天氣裝備時說,“我們這個作業點是按照標準化要求建設,配備了全自動高炮和火箭發射系統,安裝了電子圍欄、視頻監控、紅外報警等安防設施,實現了從彈藥存儲到發射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作業安全性和實效性大幅提升。”
氣象為農服務是氣象法對氣象臺站的首要要求。在印臺區周陵現代農業園區智慧農業數據中心,園區負責人向檢查組展示了智慧農業綜合管理平臺上的智慧農業管理、氣象數據監測、高標準農田管理等8大系統。通過手機APP實現環境監測、氣象數據監測、農技指導等實時服務,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在王益區黃堡鎮“孟姜紅”品牌展示中心,王益區氣象局局長段婷婷向檢查組介紹了“數據要素x氣象服務”賦能特色農業“孟姜紅”甜桃經濟發展情況:“區氣象局和區農業農村局以及黃堡鎮政府緊密合作,通過共建一個團隊、發展一個產業、共享一批成果、致富一方百姓的服務模式,助力王益區“孟姜紅”甜桃經濟發展,果農人均年收入達1.8萬元,且有氣象防御體系支撐,收入相當穩定。”
監督與支持并重,凝聚高質量發展合力
執法檢查并非單向問責,而是通過“查問題、提建議、促協同、給支持”推動問題解決。針對宜君縣人工影響天氣無機構無編制的問題,檢查組建議健全各區縣人工影響天氣長效保障機制;對于宜君國家基本氣象站遷建,要求發改、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動,優先落實用地和資金。針對工程建設項目影響氣象探測環境情況,提出項目審批時要統籌考慮氣象探測點站設施及運行情況、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情況,征求氣象主管機構的意見,聯合進行可行性論證。在王益區“孟姜紅”品牌展示中心,檢查組了解了“數據要素×氣象服務”模式的重要意義,建議復制推廣、支持全市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開發更多“氣象+保險”“氣象+智慧農業”產品,把法律要求的“服務經濟建設”落到實處。這種既“把脈開方”又“輸血賦能”的方式,體現了人大監督的深度與溫度。
助推聯動履職,從法律巡視到長效治理
執法檢查的最終目的是推動法律實施從“紙面”走向“地面”。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不僅需要一次次法律巡視,更需要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市人大常委會將持續跟進氣象法的執行情況,推動政府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公眾建立聯動機制,全面落實法律規定責任,聯動履職、形成合力,共同應對氣象領域的各種風險和挑戰。通過建立定期評估、反饋和改進機制,確保氣象服務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精準、及時的氣象信息,實現氣象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次執法檢查既是一次對氣象法實施成效的全面體檢,更是一次法治宣傳的現場課。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態良好,必須用法治方式把守這片“天際”。銅川市正在以此次檢查為契機,推動氣象法治與高質量發展同向而行,為鄉村振興和防災減災筑牢第一道防線,用心用情用力守護這一方山水安瀾、人民安寧、社會安定。(記者 王凡)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