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的陜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內,工人在專心制作藤椅。一根根藤條在他們手中翻飛、交疊。
“今年藤椅和藤扇的銷量都很好,產品供不應求。這些年,我憑著這雙手‘編織’出了好日子。”黃官鎮水井村村民牟泳芹說,她有20多年的藤編制作經驗,農閑時就在陜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做活計。靠本事掙錢,感到很自豪。
“我手中這把藤椅沒有用一片木板,全部是用藤條繃的筋,并進行四層加固。這就是我們漢中藤椅坐著有彈性、更舒服的秘密……”在“良順藤編”直播間,漢中藤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良順向觀眾介紹漢中藤椅。
千年老手藝漢中藤編與網絡“結緣”始于2015年。那年,陳良順的兒子陳凌凱返鄉組建了一支“95后”電商團隊。經過10年的發展,目前,公司電商銷售額已占總銷售額的70%,各類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乃至中亞、歐美等地區。
“我們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組建了‘大師工作室’。同時,與陜西理工大學等高校共建‘專家工作室’,結合流行元素,與老師傅一起進行產品創新。”陜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凌凱說,正是靠這種守正創新的理念,公司年產值不斷突破,拿下10余項國家專利,吸引多家國際品牌前來合作。
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強調,要堅持以文傳脈,強化系統觀念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構建大保護格局、踐行大考古思路上持續發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漢中藤編區域公用品牌發布、“漢中藤編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項目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案例庫……近年來,漢中不斷努力,讓漢中藤編這項古老技藝在保護傳承中融入現代生活,在創新發展中煥發時代光彩。
“目前,黃官鎮已建成7家社區工廠、5個幫扶基地、6處非遺傳承基地,將6500余名群眾鑲嵌在藤編產業鏈上。738名搬遷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2萬余元。3家藤編龍頭企業年產值超1.68億元,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地區。”黃官鎮黨委書記常勇表示,“我們將貫徹落實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精神,以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為目標,加快龍頭企業品牌打造和創新創業氛圍營造,持續構建集觀光、體驗、研學、購物等于一體的產業集群。”(群眾新聞記者 楊露雅)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