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引領與曲江新區的支持下,西安以“傳承+創新”雙輪驅動,推動秦腔藝術重煥活力,同時帶動多元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從政策護航、人才培育,到精品創作、惠民服務,西安通過全方位布局,讓千年秦腔走進新時代,讓文藝成果惠及千萬群眾,為文化強市建設注入強勁動能。近日,西演秦腔青年實驗劇團團長何紅星、青年演員王鑫、劉文靜及西安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任雪迎接受采訪,分享秦腔與文藝發展的“西安實踐”。

政策領航:多維保障筑牢發展根基,為秦腔與文藝注入動能
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傳承,出臺多項重磅政策為秦腔與文藝發展“保駕護航”。2023年,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先后印發《西安市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實施意見》(市辦字〔2023〕42號)與《西安市文藝發展研究院組建方案》(市辦字〔2023〕39號)——前者從保護傳承、劇本創作、演出條件、團體發展、人才培養等維度,為秦腔藝術規劃全方位發展路徑;后者組建的西安市文藝發展研究院,已吸納44名專業人才(秦腔演職人員占比63.6%),通過“院—團聯動”模式委派至各文藝院團,打造高層次文化人才“蓄水池”。

資金與項目支持同步跟進:2024年安排70萬元、2025年計劃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西安演藝集團開設為期6年,定向培養秦腔后備人才;2025年印發《2025年西安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宣傳文化事業項目申報指南》,對電視劇《長安二十四計》、2025西安交響樂團大雁塔戶外公演等48個項目給予補助,對《天下同心》《夢想城》等29個優秀成果予以獎勵。此外,西安還聯合多部門舉辦2025年社區文化藝術季,開展秦腔戲迷擂臺賽;實施“長安新篇”文學創作計劃與“古城菁英·長安新顏”美術創作工程,推動“文學陜軍”“長安畫派”振興,實現多門類文藝協同發展。

秦腔傳承:人才培育薪火續,守正創新煥新顏
作為秦腔傳承的核心力量,西安演藝集團構建起“梯隊化培養+創新性演繹”體系,讓古老劇種煥發青春活力。
十年培育結碩果,青年劇團成“傳承主力”。
“早在10年前,西安就為秦腔傳承邁出關鍵一步。”西演秦腔青年實驗劇團團長何紅星介紹,2017年起,通過“院團+院校”模式,117名學員進入西安市藝術學校,在易俗社、三意社名家親授下開展六年系統學習。2021年,這批平均年齡僅19-22歲的學員組建西安演藝集團秦腔青年實驗劇團,成為西安最年輕的秦腔專業劇團。成團至今,劇團已排演《楊門女將》《寶蓮燈》等近20部傳統大戲、50余部折子戲,不僅在上海、北京、西北五省巡演,更赴意大利等國家開展國際交流,“昨晚還在周至完成兩場演出,凌晨1點才返程,孩子們用敬業詮釋對秦腔的熱愛”。
為保障“后繼有人”,傳承工作持續加碼:2024年,西安演藝集團聯合市藝校完成第一批42名秦腔委派班學員招生,配備7名專業教師開展訓練;2025年7月,第二批27名學員(25名演員、2名演奏員)順利入學,為秦腔長遠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青年演員守初心,創新演繹拉近距離
“14歲接觸秦腔時,從沒想過會相伴至今。”青年演員王鑫出身梨園世家,初學階段曾因角色轉換倍感壓力——在《寶蓮燈》中,他前半段演小生劉彥昌,后半段要轉型須生,“小生身段細膩、唱腔婉轉,須生則需渾厚嗓音與沉穩臺風,相當于‘切換表演模式’”。為讓秦腔貼近年輕觀眾,劇團在《寶蓮燈》復排中大膽創新:邀請北京專家指導武戲,融入“秦嶺四寶”元素重構劇情,用豐富武打設計替代傳統單一呈現;引入電子幕布、現代踏板等道具,提升舞臺視覺效果。“守正才能創新,先把老一輩的精髓學扎實,再用新手法賦予秦腔新活力。”王鑫說。
20歲的劉文靜來自甘肅平涼,13歲因被秦腔頭飾服飾吸引入行,如今在《白蛇傳》中一人詮釋白蛇從閨門旦到武旦、青衣的轉變,水袖、跪步等訓練常讓她手臂酸痛,但她始終堅持:“希望通過我們的演繹,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秦腔。”據悉,劇團計劃2025年12月推出青春版《秦腔紅樓夢》,用現代視角重構經典,目前創作已啟動。

文藝發展:精品創作結碩果,多元融合拓新局
西安演藝集團以“傳承文化、服務群眾”為使命,在秦腔之外,推動話劇、兒童劇、音樂劇等多元劇種協同發展,斬獲多項國家級榮譽,成為文藝創作“西安標桿”。
精品迭出,榮譽加持樹行業典范
集團十余年來斬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白玉蘭獎等國家級榮譽80余項,《麻醉師》《柳青》《路遙》等劇目成為行業經典。2025年新創劇目16部、復排經典29部:易俗社新編歷史劇《還我河山》、三意社《大儒張載》(年底完成劇本)傳承歷史文脈;話劇《長安的荔枝》首演后獲100余場巡演訂單,將赴22省52市演出;音樂劇《花木蘭》首演9場票房售罄,10月開啟上海、廣州等城市全國巡演;國漫《畫江湖之不良人》“燃魂”音樂會在15城巡演,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統一。
經典復排同樣亮眼:秦腔《下河東》《出棠邑》、豫劇《秦香蓮后傳》等6部傳統戲完成精修,在西北五省演出;兒童劇《爺爺的水稻田》《我們是秦俑》等10部作品計劃全國巡演80場;文旅融合項目《千年九成宮》提升后在寶雞麟游景區常態化演出。此外,集團“全鏈條版權生態體系”入選國家版權局典型案例,秦腔《無字碑》等3部作品及1名個人獲2025年國家藝術基金支持。
近年來,西安全市文藝創作更是“百花齊放”:電視劇《人生之路》《功勛》《裝臺》、電影《柳青》《秀美人生》等8部作品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音樂家》《樹上有個好地方》獲“華表獎”,《撥浪鼓咚咚響》獲“金雞獎”;《裝臺》《功勛》等獲“飛天獎”“白玉蘭獎”,多部作品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成為“現象級”佳作。
惠民服務:文化普及接地氣,暖心服務潤民心
西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公益放映、惠民演出等舉措,讓文化成果走進基層、惠及群眾。在公益電影領域,探索“文明實踐+公益電影”新模式,目前已覆蓋251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覆蓋率達76.2%。
西安演藝集團作為惠民主力,2025年截至8月已開展惠民演出近千場,惠及線上線下42萬人次,暑期演出超700場。重要節假日成果顯著:春節檔演出358場,惠及觀眾40萬人次;“五一”假期演出151場,觀眾727.4萬人次,收入同比增長17.7%;端午假期演出77場,收入同比增長5%。暑期“消夏惠民演出”覆蓋全市189個街道,在社區、村鎮、劇場為群眾送上秦腔、兒童劇等節目;西演SPACE公益惠民演出季聯動易俗大劇院等場館,打造“文化消暑月”,讓市民零門檻享受優質服務。
此外,集團還高質量完成“絲路春晚”、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日演出等重大活動,“千人吼秦腔”活動在快手平臺獲近3億播放量;推進690場“戲劇進校園”、1305場“戲曲進鄉村”,打通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未來,我們將持續在人才引育、精品創作、市場化探索上發力,讓秦腔與多元文藝共同綻放,為西安文化演藝事業注入持續動力。”任雪迎表示。接下來,西安將繼續以政策為引領、以創新為驅動,深化秦腔保護傳承,推動文藝創作提質升級,為建設文化強市、譜寫文化發展新篇章持續奮斗。(張楚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