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記者從西安交大一附院獲悉:該院在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過程中,將腦癱的早期預警難題作為重點攻關方向,聯合全國12家醫療機構,基于常規磁共振成像,首次構建6月齡至2歲嬰幼兒腦癱風險智能預測模型,突破了“確診晚、干預遲”的臨床困境。相關成果發表于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子刊及相關國際醫學影像刊物,為腦癱早期防控提供了“中國方案”。
該模型將腦癱風險預警窗口大幅提前至6月齡,為康復干預贏得關鍵時間。研究證實,對高風險嬰兒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可顯著改善患兒的運動、語言、認知能力,幫助部分輕癥患兒接近正常發育水平,甚至融入普通學校、參與社會勞動。這意味著減少了“終身依賴型”殘障人群的比例,提升了社會整體人口的功能素質。
研究團隊發現,內囊后肢、半卵圓中心皮質脊髓束、大腦腳、丘腦及豆狀核的異常信號或萎縮,是腦癱的五大獨立預測因素。基于此,團隊創新性地構建視覺列線圖模型,將復雜醫學影像轉化為直觀風險評分,風險概率一目了然。模型在383名患兒的多中心驗證中表現卓越,同時,檢測僅需常規磁共振成像,適宜在資源有限地區推廣。
該院醫學影像科主任楊健介紹:“一歲前的腦神經可塑性猶如春苗逢雨,此時干預事半功倍。”
腦癱居我國兒童致殘性疾病首位,腦白質損傷是主要誘因。傳統臨床確診多延遲至2歲后,錯失神經可塑性黃金干預期。此次創建的模型首次實現基于基層普及的常規磁共振成像圖像對腦癱的早期精準預測。
研究團隊負責人表示,他們已開展全國多中心研究,未來將繼續擴大樣本量,開展跨國多中心驗證,推動“篩查—診斷—干預”一體化智能體系落地基層,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對腦癱早期信號的識別能力,進而完善整個兒童健康管理體系,惠及兒童的發育健康。
(記者 張家禎)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