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停電一直是影響供電可靠性的頑疾。盡管近年來國網陜西電力通過老舊設備改造、停電計劃管控、強化帶電作業等多措并舉,已大幅壓降頻繁停電線路數量,但由設備內部缺陷、樹害等引發的故障仍時有發生。其背后深層次原因在于傳統檢測手段仍難以精準高效捕捉早期隱患,導致部分“潛伏”缺陷發展成真實故障。
面對挑戰,國網陜西電科院秉持“不停電就是最好的服務”理念,成功研發基于雙端行波小信號感知的配電架空線路絕緣缺陷帶電檢測與定位裝置。該裝置采用非閉合高頻電流傳感器,結合暫態行波小信號靈敏檢測技術和自適應噪聲抑制算法,可精準捕捉絕緣缺陷放電特征;通過多端授時誤差主動校正算法,顯著提升時間同步精度和缺陷定位準確性,誤差可控制在10米范圍內。同時通過傳感器、通信與電源模塊的高度集成化設計,實現檢測終端的小型化與輕量化,便于現場快速部署。
2025年以來,該裝置已在安康、渭南等6家地市公司的400余公里配電線路上投入應用,累計發現絕緣子劣化、線夾放電、樹枝搭接等隱患近百處,有效將風險控制在萌芽階段,真正做到了“治未病”。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單次作業可篩查2公里線路內的多種放電缺陷,全程不需停電,既提升了排查效率,也不影響用戶正常用電。
從此,電網運維逐步從“被動搶修”轉向“主動預防”,一條看不見的“防護網”正在悄然形成——而這,正是國網陜西電科院技術賦能電網韌性最生動的詮釋。(張楚翌 作者 常小強 邵美陽)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