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錦龍 記者 尚洪濤 攝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一首《琵琶行》,經(jīng)千年傳誦及歲月年輪的沉淀,那詩句依舊動人心弦,定格成歷史煙塵中永恒銘刻的畫面。
國樂大師方錦龍能夠演奏100余種樂器,其中最拿手的樂器就是琵琶。這一次,方錦龍在《踏歌行》中帶來了一把源自長安宮廷的“定制款”——五弦琵琶復原版,并且演奏了一批充滿異域風情的代表性曲目,用婉轉(zhuǎn)音符訴說著長安與絲綢之路的美麗邂逅。
“定制款”五弦琵琶奏出絲路之聲
《琵琶行》字字珠璣如同現(xiàn)場實錄,其中最為重要的樂器琵琶大有來頭。
琵琶傳自西域,盛唐時期已在唐代宮廷及民間大放異彩,不僅是宮廷宴請賓客的大型禮樂表演中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教坊瓦舍更是風行一時。
長安城里,技藝精湛的琵琶女一曲成名,直引得“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琵琶這件樂器的魅力可見一斑。二十多年來,國樂大師方錦龍行走中國及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也最善以琵琶為媒,講述中國故事,傳遞絲路之聲。《踏歌行》中,方錦龍帶來了心愛的五弦琵琶,在昔日皇家園林大唐芙蓉園內(nèi)美美地露了一手,讓這件承載著盛唐輝煌燦爛音樂文化的樂器,回歸到當年的發(fā)源地。
琵琶盡管由西域而來,歷經(jīng)千年文化交融早已成為中華民樂彈撥樂器首座,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而五弦琵琶經(jīng)絲綢之路由西域傳至中原,后經(jīng)遣唐使東傳日本。
從宋代開始,世間琵琶均為四弦,現(xiàn)存奈良正倉院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為唯一唐代實物。20年前,方錦龍在日本正倉院見到這世間唯一的孤品,鑲嵌花樣貝殼泛七彩珠光,制作精良宛如簇新,這來自長安宮廷的定制款琵琶讓方錦龍為之沉醉,由此開始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研究與復原。
這一次參加央視《踏歌行》錄制,方錦龍與嘉賓們泛舟于芙蓉湖上,拿出了復原版五弦琵琶彈奏起遙遠的絲路之聲,更用罕見的看家絕活,將五弦琵琶玩出了新花樣,變幻模仿出西域諸國的樂器曲調(diào)。一把五弦琵琶,時而是烏德琴,時而是古典吉他,時而是西塔爾琴,時而是北京三弦,而最后一曲壓軸的《渭水情》中處處流淌著古老秦腔的韻致和傷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輾轉(zhuǎn)在五弦琵琶之間,帶領(lǐng)觀眾飽覽古絲路的音樂風光。
多國留學生攜手唱響友誼之歌
《踏歌行》劇組的編導們堪景時,喜歡沿紫云樓臺階拾級而上,面對視野開闊的芙蓉湖思考機位架設(shè)和布置以及嘉賓泛舟侃侃而談時的選址。
這里曾是中國-中亞峰會的主會場,迎賓典禮的表演場地,絲綢之路國際藝術(shù)節(jié)的紅毯秀場,時時奏響絲路友誼的新樂章。
央視《踏歌行》攝制組走進大唐芙蓉園逗留的四天拍攝時間,讓紫云樓前再度歌聲繞梁。來自中國大學生和中亞諸國留學生之間的友誼,也因歌聲結(jié)緣,展開了一段續(xù)寫新時代青春絲路的佳話。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年輕人們,匯聚一堂合唱一首《踏歌·絲路華章》,用曼妙歌聲澆灌絲路友誼之花。
“十三朝繁華一城獨享,文脈連起古今,典藏千年時光,秦漢月,照隋唐。夢回絲綢古道,起點處是故鄉(xiāng),駝鈴聲聲歲月里回響……”《踏歌·絲路華章》的合唱部分,有西安外國語大學留學生們的和聲。為了錄制這首歌,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阿根廷等國的學生們提前數(shù)天就著手準備,在西安外國語大學帶隊老師的引領(lǐng)下,連續(xù)錄制15小時,不辭辛苦,直到凌晨1點才結(jié)束這一段詩與歌的奇幻歷程。
留學生們離家千里之遙,在西安的留學生活學業(yè)繁重,更需要獨自克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但西安這座城市的博大、包容、美食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都讓留學生們欣喜不已。這一次登上央視欄目,與中國學生同場合唱,不但是他們?nèi)松械牡谝淮危亲顬樘厥獾囊淮坞y忘經(jīng)歷,這讓留學生們感到十分自豪,作為絲路沿線國家的青年學子,這一刻感受到肩負絲路文化交流傳播的使命與責任。
記者 職茵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