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母機是裝備制造業的“心臟”。作為國家工業母機骨干企業之一、陜西省數控機床產業鏈“鏈主”——秦川集團,近日,在建廠60周年喜慶之際,自主研發的高端數控強力珩齒機成功下線,成為集團第31萬臺高端數控機床。這標志著該企業在珩齒技術實現了自主創新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解決了西方國家“卡脖子”的技術難題。這是渭濱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深耕智能制造的一個亮點。
在奮戰“十四五”期間,渭濱區錨定“科技創新引領智能制造”核心方向,以數字化轉型為軸、聚智人才為翼、項目驅動為基,三維協同發力破解發展難題,實現區域工業經濟質效雙提升——優勢產業產值新增38億元,占比同比提升4.7個百分點,12戶企業躋身智能制造成熟度二級以上,25戶企業完成兩化融合貫標,中高壓輸變電產業集群獲評省級特色產業集群,一幅“智改數轉”的高質量發展畫卷徐徐展開,為開啟“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堅實的工業基礎。

產品展示廳
數轉賦能:從“不會轉”到“加速跑”
“以前投入怕打水漂,現在有專家量身定制方案,數字化轉型心里有底了!”陜西長美科技公司董事長李慧玲的心聲,道出了眾多中小企業的轉型困惑。針對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共性難題,渭濱區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讓數字化轉型從“選擇題”變為“必修課”,從“被動跟跑”轉為“主動領跑”。
培訓賦能打通“認知關”。連續三年邀請22名行業頂尖專家,打造“工業智造”培訓品牌,累計覆蓋企業200余戶、人員400余人次,通過“案例拆解+現場答疑”模式,手把手傳授轉型路徑。60余戶企業參與市級數字化專題培訓,從政策解讀到技術應用,全方位掃清認知障礙。“專家講的都是我們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聽完就知道該怎么干!”麥克傳感器公司首席工程師閆宏濤參加培訓時說。

檢測中心
平臺支撐搭建“協作橋”。重點打造“立邦協同制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協同制造、智慧檢測等全流程服務,上線企業從初期6戶飆升至56戶,其中22戶渭濱本土企業實現資源共享、云端協作。深化數字技術本地化應用,推動立邦軟件與麥克傳感、長美科技達成多項合作,華信誠科技為中鐵寶橋量身打造遠程監測系統,不僅降低維護成本,更實現故障預判“早一步”。
精準診斷破解“個性難”。堅持“一企一策”,組建由西工大、西交大專家領銜的診斷團隊,通過“上門服務+在線會診”模式,累計開展企業評估180余次,出具診斷報告90余份、定制化解決方案36份。針對生產管理、產品質量等痛點,協調解決企業難題130條,成功推進49個智能制造項目,改造數字化生產線7條,助力9戶企業實現41項新產品質量與效能雙提升。寶石管業“產品數字化設計與仿真”、長美科技“全流程智能管控”等典型場景全面推廣,形成“點上突破、線上延伸、面上覆蓋”的轉型格局。

生產車間
聚智引才:從“引得來”到“留得住”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企業發展的核心是人才,校企合作,讓我們招到了‘急需緊缺型’人才!”陜西賽爾斯電子有限公司科技負責人樊英坦言。渭濱區打破“引才、育才、用才”壁壘,以“開放協同”為理念,構建多層次人才生態,讓人才紅利轉化為發展動能。
高端活動“搭平臺”。成功舉辦光電產業深圳推介會、絲博會渭濱專場等高層次活動,全方位展示產業優勢,吸引華新智科技落地設立陜西翡姆伺科技,為產業注入新活力。活動現場達成校企合作意向12項,人才引進協議8份,讓“渭濱智造”品牌走出陜西、走向全國。
校企聯姻“育人才”。與寶雞文理學院共建傳感器創新研究產業學院,聘請博士團隊擔任“科技顧問”,推動普瑞思、華瑞思等企業設立就業基地,構建“人才培養——實習就業——技術研發”閉環。組織12戶傳感器企業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開展校地對接,西安交通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專家團隊深入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學院培養的學生貼合企業需求,入職就能上手,解決了我們的用工難題!”烽火宏聲科技公司副總經理雷宏強說。
政策扶持“留骨干”。組織烽火宏聲科技公司等3戶企業8名人才申報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涵蓋創新企業家、先進制造技術人才等多個類別,夯實人才梯隊。通過“項目+人才”綁定模式,讓人才在智能制造項目中施展才華、成長成才,形成“引進一個人才、帶動一個團隊、落地一個項目、壯大一個產業”的良性循環。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扎根渭濱,成為“智創渭濱”的中堅力量。

生產車間
項目為王:從“單點破”到“集群強”
“項目是科技創新的載體,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主體,我們實行‘掛圖作戰’,確保每個項目落地見效!”渭濱區工信局局長趙占禮表示。該區堅持“項目為王、梯度培育”,以49個智能制造項目為抓手,推動企業從“幼苗”到“大樹”逐級成長,產業從“單點突破”到“集群躍升”。
項目建設“加速跑”。近三年實施的49個智能制造項目中,28個已竣工投產,其余項目穩步推進。為了加快進度,區上通過區級領導包抓億元企業、科級干部“一對一”擔任項目專員制度,15個年度新建項目全部按時開工,21個在建項目實行臺賬管理、掛圖作戰,及時解決資金、技術、人員等難題。廣匯機械高端機床、綠夏數字化智能生產線等項目加速推進,為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政策紅利“精準滴灌”。累計上報項目47個,爭取各類扶持資金5800余萬元,為企業轉型紓困解難。全面落實“兩政策、兩制度”,強化要素保障,開展產業鏈訂單招商,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生產線滿負荷生產。“項目扶持資金,讓我們有底氣投入智能車間建設,現在生產效率提升了25%!”寶光真空企劃處處長陳省權說。
梯度培育“強集群”。按照貫標認證、上云用數、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卓越工廠“五位一體”培育模式,63戶規上企業完成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評估,12戶企業達到二級及以上水平。秦川機床入選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企業,中鐵寶橋、寶光真空等3戶企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企業,8戶企業創建省級試點示范企業,12戶企業認定為基礎級智能工廠,4戶企業入圍省級先進級智能工廠名單,寶光真空、長美科技沖刺全國卓越級智能工廠,形成“國家級——省級——基礎級”梯度分明、梯次推進的發展格局。
從數字化轉型的深度突破,到人才集聚的磁場效應,再到項目驅動的硬核支撐,渭濱區以“五位一體”發展模式為引領,走出了一條“科技賦能、人才支撐、項目牽引”的智能制造發展之路。未來,這里將成為更多創新企業的“沃土”、人才集聚的“高地”、產業升級的“樣板”,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渭濱動能”。(龐文淵 王利明)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