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里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許多職場人“久坐不起”已經成為常態,這個看似平常的習慣正悄然提高罹患糖尿病風險。
2025年的世界糖尿病日提出“了解更多,行動更多,關注職場糖尿病”的口號。為什么久坐會成為健康隱患?我們該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守護血糖穩定?11月14日,記者采訪了西京醫院內分泌科周潔主任。
職場人需警惕糖尿病發生
周潔介紹,糖尿病是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是胰島素分泌/作用缺陷引起的長期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可能引起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器官慢性進行性病變、功能減退及衰竭。病情嚴重或應激時還可能發生急性嚴重代謝紊亂,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高血糖綜合征。
糖尿病有多種類型,而職場人最需關注的是2型糖尿病,核心是身體調節血糖的能力下降導致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持續偏高。早期癥狀其實很“生活化”:頻繁口渴,喝再多水也像“解渴無效”;排尿次數變多,尤其是白天跑廁所的頻率明顯增加;白天容易疲勞,午休后也提不起精神,工作時總走神;沒刻意減肥卻體重變輕,或食欲大增但體重沒變化。
周潔說,千萬別小看這些“無傷大雅”的癥狀,它可能會逐漸拖垮工作狀態,還可能引發心血管、腎臟等一系列健康問題,讓身體陷入“連鎖危機”。
這些群體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周潔解釋,糖尿病“偏愛”職場人并非偶然。因為職場人的辦公習慣、飲食和運動狀態恰恰踩中了糖尿病的多個雷區。
久坐不動,代謝“偷懶”。職場人每天“窩”在辦公桌前8小時以上,身體消耗的能量大幅減少,多余熱量轉化成脂肪堆積,直接影響身體對血糖的調節能力,就像讓代謝系統“躺平摸魚”。
飲食“踩坑”,血糖波動大。職場人工作一忙就“開啟高油高糖的快樂”,奶茶、甜點這些食物會讓血糖像坐過山車一樣驟升驟降。長期下來,身體代謝負擔越來越重,調節血糖的“開關”也會逐漸“失靈”。
作息混亂,代謝節奏被打亂。頻繁加班、熬夜趕工……這些都會打亂身體生物鐘,讓激素分泌和代謝節奏變得“混亂”,進一步降低身體對血糖控制能力,給糖尿病可乘之機。
醫生給出控糖建議
飲食方面可根據工作強度,適時調整能量攝入,每天1袋牛奶,每天200-250克碳水化合物,每天3個單位優質蛋白(1單位優質蛋白=豬肉1兩=魚2兩=雞蛋1個),每天500克蔬菜。4句話總結:有粗有細、不甜不咸、少吃多餐、七八分飽。
運動方面,運動前穿著舒適,裝備齊全。運動前血糖小于5.6mmol/L適當加餐,飯后1小時左右開始運動,活動30分鐘,每周至少活動5次。
做好血糖監測。糖尿病患者評估血糖控制需結合短期監測與長期指標,核心兼顧準確性與全面性。短期可通過指尖血糖儀監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血糖穩定時每周測2-4次,波動大或調整增方案時每日測4-7次,覆蓋餐前、餐后及睡前。長期需查糖化血紅蛋白,反映近2-3個月平均血糖,不受單次波動影響。對于血糖波動較大患者可以通過持續葡萄糖監測(CGM)實時監測血糖。如果血糖變化大或者出現了手足麻木,足部皮膚破潰感染,視物模糊等身體不適情況需及時就醫,避免“小問題”拖成“大毛病”。
記者 高瑞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