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殷博華 閆智
10月15日是第42個“國際盲人節”,我省各級殘聯、盲人協會和慈善組織舉辦各類活動,為視障人群帶去關愛和溫暖。
多年來,我省高度重視視障人士保障工作,通過辦活動、送溫暖、促就業、助創業等方式,為視障人士提供暖心守護,為“無光的世界”點亮一盞燈。
走出陰霾 “擁抱”快樂
每周六早上8時,在西安曲江池遺址公園,總能看到一支穿著亮麗的“特殊”晨跑團隊——“陜亮助盲跑團”。他們兩人一組,由視力正常的志愿者陪跑員引導著視障跑友完成晨跑。
說起“陜亮助盲跑團”成立的故事,還要從視障人士王龍(化名)講起。
2024年7月,他偶然從微信朋友圈得知有人組織盲人跑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報名參加了活動。
“我之前幾乎不接觸運動,第一次跑的時候,雖然知道有志愿者在旁邊幫助,但還是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王龍說,第一次自己只跑了100多米,但第二次參加時一口氣就跑了將近3公里,心中充滿成就感。
奔跑帶來的樂趣,讓王龍對未來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他發現,參與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調節負面情緒,獲得自信和快樂。于是,他開始鼓勵身邊的視障人士加入跑團,他也逐漸由參與者成為組織者。
2024年11月,“陜亮助盲跑團”成立,省盲人協會引進西安素梅幫幫忙志愿服務隊,為“陜亮助盲跑團”提供志愿服務,推動志愿服務實現常態化、標準化。跑團成立后,每周都會組織助盲例跑活動,目前已有超過100名視障人士參加。
不僅如此,為鼓勵視障人士運動健身,今年9月,西安市盲人協會還為視障人士開展了以“殘健融合 觸摸健康”為主題的盲人八段錦線下培訓活動,豐富視障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視障人士走出陰霾,“擁抱”快樂。
助力發展 “勇闖”人生
10月14日,在西安市蓮湖區“月亮孩子之家”工作室,負責人關銘(化名)正帶領團隊計劃著第四季度的工作。
關銘是一名因白化病導致弱視的視障人士,視覺分辨率只有常人的十分之一。年輕時,求得一份穩定的工作一直是他最大的愿望,可投出的無數份簡歷都石沉大海,沒有一家公司愿意向他拋出“橄欖枝”。
2008年,關銘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2022年,在蓮湖區殘疾人聯合會和盲人協會的支持下,關銘成立了“月亮孩子之家”工作室,主營助視器。
為助力他實現創業夢,蓮湖區殘疾人創業孵化服務中心不僅為他提供創業場地,還邀請專業人員為他講解財務、稅收等專業知識,幫他把工作室做得有聲有色。
“在大家的幫助下,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固定客戶,業績還算不錯。”關銘說,團隊目前已有10人,工作室也有了穩定的收入。
多年來,助力視障人士就業創業一直是各級殘聯部門工作的重點。通過送政策、給扶持等方式,一批批視障人士走出家門,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實現了自我價值。不少視障人士有了能力后,還主動接過“助盲扶盲”的接力棒。
孫華(化名)是一名個體戶,在西安市殘聯的支持下,自主經營一家盲人推拿店。自2016年以來,他和妻子韓素英先后為10余名視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還鼓勵部分有條件的視障人士自己開店。
“只要心中有光,必有‘詩與遠方’。”孫華說,只要不懈努力,就能實現人生逆襲。
重拾自信 “觸摸”世界
“媽媽,‘白手杖’微信群最近有活動嗎?”10月15日,放學回家的軒軒(化名)拉著媽媽的手,滿臉期待地詢問。
據介紹,陜西白手杖視障服務中心成立于2016年,是專門為視障人士提供文化、體育、交流、培訓等服務,拓寬視障人士就業渠道的慈善組織。該中心先后開展了“白手杖24小時盲童之家”“看見”“和盲童一起看世界”等公益項目,幫助1.6萬名視障人士重拾生活的信心,軒軒就是其中之一。
軒軒是一名先天性視障兒童,曾經的她內心缺乏安全感,見到陌生人時,總會下意識躲在媽媽身后。
2023年,軒軒來到中心后,老師們發現她很有唱歌天賦,便聘請專業老師幫她提升唱功。在專業教導下,軒軒的唱歌水平穩步提升,她臉上逐漸有了笑容,性格也開朗了起來。
“我們還帶軒軒參加了多次對外演出。”陜西白手杖視障服務中心理事長惠娜說,“白手杖盲人藝術團”團長楊磊(化名)還鼓勵軒軒舉辦個人音樂會。
楊磊也是一名先天性視障人士,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音樂夢想。2018年,在中心的支持下,他舉辦了一場個人音樂會,用音樂給予視障人士沖破“黑暗”的勇氣?,F在,他覺得世界很美、日子很甜。
“希望以后能幫助更多視障人士重拾生活信心。”惠娜說,在“無光的世界”里,依然可以活得很精彩。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