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偉東 攝
7月26日上午,陜西省政協召開“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協商座談會。
省政協常委、教育科技委員會副主任,陜西電子信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燕林豹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要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體現了對陜西數字經濟發展的殷切希望,為陜西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指明了方向。從全國看,數字經濟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22年,全國數字經濟總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占國民經濟的41.5%,與第二產業產值相當,同比增長10.3%,高于GDP名義增速4.98個百分點。從陜西看,2022年,我省數字經濟規模首次超過1萬億元,增速達到13.9%,半導體、智能終端、大數據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保持較快增長,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但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認識到,從數字經濟規模上比較,我省數字經濟占全省經濟總量的30%左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較大追超空間;我省數字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7%,低于全國平均的7.8%;從數字經濟發展指數上比較,我省數字產業化水平居全國第13位,但產業數字化水平居全國第17位,說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不夠,賦能不夠。從企業數字化轉型來看,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較慢,企業間“數字孤島”很多,數據資源要素還沒有有效發揮。因此,培育壯大我省數字經濟產業,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數字產業體系,必須鍛長板、補短板、揚優勢、固底板,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突破:
一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推進企業和高校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上實現突破。在陜高校重點實驗室中,共有國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6個,其中涉及信號處理、寬禁帶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前沿領域的國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共有6個;涉及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智能終端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共有30個。與其他省份比較,我省在數字經濟領域創新資源富集、創新潛力巨大,要切實發揮好相關重點實驗室的創新優勢,支持華為、三星、中興、陜西電子、奕斯偉等省內數字經濟龍頭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相關重點實驗室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以問題為導向,共同開展數字經濟關鍵共性技術和“卡脖子”環節攻關,打通創新協同化、技術產品化、產品產業化路徑,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實現新突破,筑牢數字經濟“底板”。
二是聚焦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在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上實現突破。在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中,大型企業基礎較好,但由于產業“護城河”較寬,市場相對穩定,主動轉型的意愿不足;中小企業由于數字化轉型風險高、投資回收周期長,轉型的步伐較慢。因此對于大型企業,要按照組織數字化、運營數字化、研發制造數字化的發展路徑,支持企業首先搭建內部管理的“一張網、一朵云、一個平臺”,再逐步向生產制造領域拓展延伸,建設“黑燈工廠”“示范工廠”,實現研發、制造、銷售、供應鏈管理的全數字化鏈條。對于中小型企業,要堅持示范引領,強化配套支撐,支持企業對關鍵經營單元進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一方面要加大對“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優勢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優勢企業打造一批數字化轉型標桿;另一方面要培育專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如三一重工、陜西電子西北機器等,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交鑰匙”工程。
三是聚焦數字經濟主攻方向,在產業統籌布局上實現突破。在研發端,先進計算、網絡通信、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光電子、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產業前沿領域正在蓬勃發展,我省要充分發揮在相關領域的科研優勢,支持重點科研機構大力攻關微納電子與碳基芯片、信息光子、生成式AI、高通量理論與計算、抗量子密碼等前瞻性、顛覆性技術,力爭實現突破性成果,增強數字產業源頭供給能力。在產業端,要集中力量辦大事,按照國家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和我省產業發展思路,依托產業鏈“鏈主”等骨干企業,整合力量,統籌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防止產業分散式投資、同一領域產業項目重復投資,避免資源浪費和無序發展。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