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8日,商南縣政協十屆四次會議舉行委員發言大會,來自不同界別的10名政協委員,圍繞鄉村振興、發展民宿經濟、打造康養慢城、促進物業服務質效等事關商南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福祉的熱點問題作大會發言,彰顯了政協委員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使命擔當。

縣政協委員沈穩國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縣政協委員沈穩國建議,分類設計鄉村振興路線圖,編制鄉村振興《建設規劃》,構建“農業+文創+旅游+養老”的發展模式,培育“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勞作變體驗”的休閑業態,謀劃村集體創辦農民合作社、入股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入社會資本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等方面的政策舉措,建立產業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的聯結機制,培育“一懂兩愛”人才隊伍,帶領村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縣政協委員劉林博
2024年,商南實現規上工業產值29.9億元,增長21.5%。“工業經濟發展跑出了‘加速度’,實現了‘彎道超車’,但發展中存在的企業停產半停產、工業廠房及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等問題不容忽視。”縣政協委員劉林博建議,成立商南縣低效工業用地(廠房)盤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優質、達標、低效、閑置四類企業臺賬,分類施策處置,將盤活閑置低效用地納入督查計劃,通過月調度、月督查、季考評,建立清單化、閉環式工作機制,穩步推進低效土地(廠房)盤活工作。

縣政協委員周曉
針對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心理健康工作開展不足等問題。縣政協委員周曉表示,應從加大宣傳力度,營造關愛氛圍;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合力;加強機構建設,做好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等方面下功夫,形成合力,家校社三方共育,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縣政協委員梅恒祥
“商南茶、食用菌、冷水魚等產業,為全縣農業產業發展、農民致富增收、農村繁榮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縣政協委員梅恒祥建議,強化品牌意識培育,科學制定品牌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鼓勵農業企業、合作社開展 “三品一標” 認證,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加強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的對接與協作,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政協委員楊柳青
民宿經濟是鄉村振興的“金鑰匙”。縣政協委員楊柳青建議,緊扣“中國康養之都”目標,構建“民宿+康養+文化”融合模式,打好政策“組合拳”,出臺“點狀供地”實施細則,實施“本土人才培育+專業團隊引進”雙輪驅動,建議設計“商南民宿”統一標識,定期舉辦“秦嶺民宿文化節”,策劃攝影大賽、短視頻挑戰賽等活動,推動鄉村民宿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貢獻力量。

縣政協委員田明林
“構建高質量農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現‘培養一個人才、壯大一個產業、服務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的社會效益,必須發揮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提質增效的重要作用。”縣政協委員田明林建議,通過加強農村勞動力專業技能培訓、加強網絡銷售人才及平臺建設、大力培養精尖職業人才、健全職業技能人才扶助機制等措施,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和整體素質,增加農民收入、推進鄉村振興。

縣政協委員耿華瑞
聚焦做強做大藥膳產業,打造康養慢城高地。縣政協委員耿華瑞建議,采用“政府+醫療機構+高校+餐飲企業”的合作模式,組建專家研發團隊,建立研發中心,設立秦嶺藥膳發展基金,科學制定商南特色的藥膳產業規劃,開發系列藥膳膳品,提升產品科技附加值;打造核心產業片區,發展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培育“醫、藥、養、食、游、健”大健康產業鏈、供應鏈、食品鏈,助力商南康養產業多元化、專業化發展。

縣政協委員張瑞
“城鄉融合發展,是解決 ‘三農’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縣政協委員張瑞建議,持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推廣綠色農業技術,實行垃圾分類制度,持續推進創文、創衛、創園等相關工作,引導社會組織、企業和村民參與城鄉融合項目建設與監督,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立足各地資源稟賦,深挖鄉村特色農業、鄉村旅游潛力,構建城鄉聯動的產業體系,實現就業崗位與勞動力的精準匹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

縣政協委員李革
如何促進物業服務質效,提升群眾幸福感?縣政協委員李革建議,出臺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政策,設立行業人才獎勵基金,設立物業服務創新項目專項基金,建立健全物業服務企業信用評價體系,規范物業服務企業的準入門檻和退出程序,引入競爭機制,制定本地物業服務標準規范,定期組織技能培訓、管理培訓與職業道德培訓,實行智慧物業建設,建立健全業主委員會制度,暢通居民投訴渠道,不斷提升物業服務質量和水平。

縣政協委員楊林
“學深悟透‘千萬工程’經驗蘊含的治理理念與方法,將其與商南具體實際相結合,對于構建有商南特色的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推進商南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價值。” 楊林建議,發揮黨建在鄉村治理中的引領性作用,推進基層黨建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把黨建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強化農民的主體地位,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依法治理,以法治建設規范秩序,加強基層依法治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改善鄉村精神風貌,營造崇德尚善、和睦相親、和諧友愛的鄉村社會風尚。強化科技支撐,推進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提升村級事務管理的能力和效率,增強鄉村治理動能。(實習記者 寇靜 記者 王斌 通訊員 張茜)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