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許鵬
榆林市榆陽區位于毛烏素沙地和黃土高原的交接地帶,屬于農業大區。如何破解“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的瓶頸,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是全區現代農業發展要考慮的緊要問題。
近年來,榆陽區作了不少嘗試,區政協于去年4月組織部分委員和相關涉農部門負責人深入榆陽區小紀汗鎮、魚河峁鎮、上鹽灣鎮,對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并于2023年12月26日召開十六屆九次常委會議,圍繞高效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工作開展專題議政性協商。
榆陽區基本農田南北差異大,農業發展不均衡;旱作節水農業資金投入較少、項目實施推進緩慢;農業用電短缺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榆陽區政協農業農村委在調研的基礎上對全區節水農業發展現狀進行了總結,建議在全區范圍積極發展旱作農業,分區域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加快糧食主產區、嚴重缺水區和生態脆弱區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改進灌溉方式;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大力推進基本農田配套設施建設;對于電力短缺問題,建議電力部門抓好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切實提高農村地區電力保障水平。
榆陽區農業農村局是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主體之一,該局局長任儒杰說,榆陽區地下水開采已接近用水紅線,加上近年來干旱少雨和煤礦采空,風沙草灘區60%多管井出現出水量減少和斷流現象,部分耕地需打中深井才能滿足灌溉需求,急需明確采用地下水灌溉區域的用水方式和標準。為應對水資源短缺問題,榆陽區農業農村局按照“用好天上水、保住地中墑、用足地表水、適度利用地下水”的原則,因地制宜推廣漫灌改滴灌、智能水肥一體化滴灌、“四位一體”集雨補灌、軟體集雨窖補灌、旱作農業集成技術“五大模式”。
農業要發展,離不開水資源。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既不可缺,又無以替代。
為有效配置水資源,榆陽區制定了《榆陽區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和《榆陽區農業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水價》,實行分類水價,倒逼農業用水大戶主動節約用水。據區水利局局長李榮介紹,目前該區已建成煤礦疏干水綜合利用項目,實現了非常規水源的綜合利用,為煤礦周邊及生態補水河道沿線農業灌溉增加了可靠水源。
發展節水農業,不能只依靠政府,還要廣泛動員更多人參與其中。
“研究制定補助型政策,積極引導村組、農民以自有資金投入基本農田建設,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榆陽區鄉村振興局局長王柏生認為,要充分調動農戶積極性,加強林業、土地、農業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不斷優化、簡化辦理手續,并形成指導性文件,加強對高效旱作農業發展的指導,逐步形成快捷的處理流程。
發展節水農業要統籌考慮糧食安全,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實現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榆陽區畜牧局副局長朱俊娥認為,應在全區范圍加強節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行適應性種植方式,實現節水增產和節水增效目標。扎實開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模式,打造一批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示范主體,總結一批好做法好經驗,在全區推廣應用。同時,推動地下水資源超采區治理,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增強高效旱作節水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為農業生產經營的當事人,榆陽區政協常委、陜西莊稼漢農資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彬認為,可以在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的企業和農場中,推廣智能水肥一體化滴灌高效節水模式。他通過比較發現,與傳統的廣灌、漫灌相比,智能水肥一體化滴灌高效節水模式既能夠有效保證作物的生長需水,又能夠減少水肥的浪費,達到節水的目的。這不僅減輕了灌溉對水資源的壓力,還能夠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從而大幅度提升糧食的單產量。
發展高效旱作節水農業是立足實際,在實踐探索中總結出的一套行之有效、潛力巨大的集成配套綜合技術模式,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榆陽區政協主席萬勇說:“發展高效旱作節水農業,進一步夯實糧食生產基礎,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是關系群眾福祉的重大民生問題,怎么重視都不為過!”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