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樊星 通訊員 張望榮
“專精特新”企業作為中小企業群體的領頭羊,是我國經濟韌性的重要支撐,也是城市推動實體經濟跨越發展、強勢崛起的主線路徑。
“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是渭南市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聚焦“如何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力度”主題,6月25日,渭南市政協召開六屆十三次常委會議,與會市政協常委、委員踴躍協商建言,助推渭南“強工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2024年,渭南市工業經濟發展穩中有升,在生產、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市場、財政收支運行等方面延續回升向好態勢,但“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少、體量偏小,企業群體發展薄弱,縣域經濟特色、產業優勢不明顯,人才匱乏,這些因素影響了渭南市工業發展。
如何多措并舉推動渭南市工業倍增,激勵、引導、支持更多中小企業走好“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渭南市政協常委、市民建副主委王智兵建議,要強化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助推更多企業走上“補鏈”“配套”的專業化之路。要著眼企業發展,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學習市域外先進經驗,同時優化人才、金融、創新等資源要素配置,強化“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量建設。
渭南市政協常委、市農工黨副主委王格巧建議,要把握新形勢,補足產業鏈短板,增強產品競爭優勢;瞄準所屬行業發展方向,整合現有資源,搶占先機突出優勢;聚力科技創新,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更新、提升服務能力、完善產業鏈,打造新優勢;加強融資信貸支持,把握發展主動權優勢;加大高端人才招引力度,強化項目落地轉化優勢。
“十四五”以來,渭南全力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突出“產業鏈招商”關鍵抓手,聚焦工業企業、產業項目兩大領域,做好鞏固優勢產業、升級傳統產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三篇文章”,推動工業發展在做大總量中調優結構、在提升質量中加快升級。其中,聚力“專精特新”高質量企業是其中的應答之題。
“‘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必然趨勢,它能大幅度提高經營績效,降低各種經營成本和融資成本。”渭南市政協常委、浦發銀行渭南分行行長羅丹認為,要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幫扶力度,推動行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和企業數據共享,培育具有較強服務能力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引導企業積極探索產業轉型升級路徑,特別是要加速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改造。
“責任明確了”“申報手續簡化了”“縣域特色優勢發揮更突出了”……2024年,渭南市鎖定企業最關心的問題,以過硬作風推動體系完善,創新提高服務效能,讓政務服務更便利。
“以企業為主,優化服務再升級,政策服務力度再加大,對推動‘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渭南市政協委員、陜西白獅股份公司副董事長李增朋建議,要建立系統化精準化服務體系,完善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通過促進政策效能的充分發揮,提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助推渭南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為“專精特新”企業梯隊建設培根筑基。
就助力“專精特新”企業走好創新發展之路,渭南市政協委員、陜西省“四主體一聯合”離散壓延設備工業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陰國富認為,要從健全產業鏈圖譜落筆,實現精準培育,把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擺在首要位置,以五級培育和重點招引作為主路徑;在政策培育方面,要從點上支持向系統化集成化轉變入手,在各自細分領域進行科技創新,鞏固發展良好勢頭。
“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力度,做好強化培訓和精準服務工作,把培優企業與做優產業相結合,在政策上發力、在服務上用力,為企業提供更加細致、高效、精準的常態長效服務。”渭南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副主席張會娟提出,加強對企業家的引導,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訓,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精準化、全方位的服務,如為企業配備服務專員,及時提供政策、技術、資金、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支持,充分發揮商協會作用,整合優化資源,促進企業產業轉型升級,助推全市“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