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具體怎么干?西安市發展目標明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和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高質量發展動能加速澎湃。從春天出發,向未來奮斗,以“深化六個改革”推動難題有效破解、構筑新的發展優勢,西安正不斷把改革成效體現到高質量發展成色上。
3月26日上午,參加西安市政協十五屆四次會議的委員們分為5個聯組進行專題討論,圍繞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消費增量提質、推動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提升西安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等主題集眾智、謀良策、聚共識。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當前產業競爭最關鍵的“勝負手”。近年來,西安市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已基本構建了“六大支柱產業+五大新興產業+六大生產性服務業”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發展成績喜人。
如何根據實情、發揮優勢、揚長補短、實現躍升?楊小龍委員代表致公黨西安市委會發言建議,要著眼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競爭前沿,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難題、鍛造一批“撒手锏”技術,圍繞龍頭企業構建集群模式,精準對接上下游、產供銷需求,構建市場多元、協作配套的供應鏈體系。此外,要形成對前沿技術和選定產業方向的跟蹤研判機制,及時掌握技術成熟情況、產業發展階段、先導企業數量、營業收入規模等重要信息,加快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的研發創新,推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未來產業項目落地生根。
一切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贏得人才就是贏得未來。張剛委員建議,要進一步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持續完善分階段分譜系的人才資助體系,提高重大科技任務青年人才參與比例。政府相關部門應對科創飛地建設進行統籌規劃,避免非良性競爭內耗,從而實現產業升級和人才導入雙贏的飛地實效。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部署了8方面30項重點任務,包括需求、供給、外部環境、政策支持等方向。
“推動消費提質升級還需聚焦增收減負,增強消費能力。”周振強委員代表碑林區政協發言建議,要擴大就業,穩定居民收入,依托高新區、經開區等重點產業園區,吸引更多優質企業落戶,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強化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幫扶,提升就業能力。優化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降低居民剛性支出壓力,提升可支配收入。
如今,“穿著漢服逛西安”成為西安旅游新時尚。解鎖文旅消費“留量”密碼,閆清閣委員代表九三學社西安市委會發言建議,應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理念,積極舉辦各類文旅線下活動,申辦非常規類特色體育賽事,開發各種能結合區域內旅游景區景點、特色餐飲小吃的體育旅游項目、研學旅游項目、自駕游項目、深度沉浸式文化感受項目,打造不同的游客主動消費和多次消費場景,增強消費吸引力。
說起文旅融合,王小玲委員代表民進西安市委會發言的切入點是從多個維度拓展秦腔市場化之路,用秦腔藝術聚人氣。她建議,把秦腔文化與鄉村振興、文旅產業發展相結合,進一步挖掘推廣秦腔在助力永興坊、袁家村、茯茶鎮等特色景區發展中的做法經驗,利用秦腔藝術中蘊含的鄉土情結和獨特地域文化風范,凝聚文化認同,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升西安文旅內涵。
隨著新的文藝組織和新的文藝群體大量涌現,“文藝兩新”已成為文藝創作生產的重要有生力量。劉新鋒委員代表市文聯發言建議,應搭建多元的創作展示交流平臺,線下積極打造文藝街區、“文藝兩新”集聚區等文藝實體;線上整合各類文藝資源,構建便捷且互動性強的綜合性在線展覽平臺。同時,主動為“文藝兩新”與文化企業、投資機構搭建溝通橋梁,使“文藝兩新”的創意亮點能夠及時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服務,實現文化資源與市場資本的有效對接。
今年,西安將以更大力度建設美麗宜居城市,加快建設“無廢城市”被列入任務清單。
“‘節能減排’不僅是當今社會的流行語,更是關系到人類未來的戰略選擇。”孫晴委員建議,應讓“無廢景點”成為“無廢城市”的重要細胞單元,實施“十百千萬無廢細胞”工程,打造特色亮點,凝練典型模式,促進“無廢”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嘗試建立智能化資源回收平臺,結合碳足跡管理和碳積分獎勵,通過數字化智能設備和居民個人碳賬戶,形成智慧化便民回收模式,進一步促進廢物資源化利用和碳減排工作。
村靚民富也需亮出“綠色答卷”。朱榮強委員建議,發展周邊鄉村一攬子綠色經濟產業,開發高附加值綠色衍生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生態農業效益。探索政府和企業共同補貼的模式,建立秸稈枯枝“區有處置單位、鎮有收儲組織、村有收儲網點”的收儲運體系,使其用于垃圾焚燒轉化為清潔能源,或制作為菌類培養基原料,提高生物質能源利用率。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連著千家萬戶,關系萬家燈火。李睿委員建議,完善“街道—社區—小區”治理服務體系,加強各層級之間的協同配合,提升老舊小區嵌入式服務水平。此外,還可通過市場擇優、委托經營等方式,引入專業組織進駐社區提供普惠性優質服務。建立社區(小區)規劃師資源庫,鼓勵居民和社會力量參與項目設計、功能布局,在社區治理中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優先服務保障“一老一小”等特殊群體,深入挖掘社區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著力打造“一網格一特色、一小區一文化”特色品牌,進一步增強群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