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龐浩楠 記者 唐冰
春風浩蕩,萬物競發。4月15日,旬陽市政協一屆四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8名委員相繼走上報告席,圍繞高質量發展、產業建設、鄉村振興等議題,把脈開方、精準建言,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旬陽新篇章廣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近年來,旬陽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為引擎,推動四大產業園建設取得新成效,新材料產業園獲評省級特色園區。與此同時,又面臨著創新動能不足、產業鏈薄弱、用地短缺等問題。對此,張飄委員建議,推行“靶向選商”,依托產業圖譜篩選高成長型企業集群落地,強化園區專業化協作;整合政策資源,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研補助及稅收減免,引導資源向科創主體集聚;延鏈補鏈培育本土企業,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專家+項目”雙庫平臺,推動技術轉化破解用地瓶頸,構建上下游聯動的產業鏈生態,為產業集群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與張飄委員不同,譚文護委員更關注旬陽以“賽事賦能”激發城市活力的新路徑。2024年,旬陽引進國家級賽事1項,承辦省級品牌賽事10場次、安康市級賽事4場次、縣級群眾賽事30余場次,吸引游客2.5萬人次,拉動消費1400萬元,但仍存在場館老舊、品牌賽事稀缺等短板。為此,譚文護建議,統籌升級全民健身中心等設施,提升賽事承載力;深挖“山水太極·人文旬陽”特色,打造自主IP賽事,整合資源強化全媒體宣傳,吸引高端賽事落地,為城市形象升級和消費增長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旬陽民宿產業發展迅速,現有各種類型民宿25家,形成了羊山康養型、水泉坪生態體驗型兩大集群,但同質化嚴重、政策支撐薄弱、紅色文化未充分融合、專業服務人才匱乏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產業升級。熊世碧委員建議,科學規劃主題民宿集群,布局自然生態與文化體驗特色板塊,破解土地審批及基建配套瓶頸;深挖紅色文化,將紅軍遺址元素融入空間設計,開發“民宿+康養”“民宿+電商”等多元業態;引進專業團隊提升服務標準,推動“農家樂”向文化休閑度假綜合體轉型。通過“規劃引領、政策護航、文化鑄魂、服務提質”四輪驅動,實現差異化特色經營,把民宿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健全社會心理服務和危機干預機制,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環節,需破解公眾認知偏差、專業資源短缺、重點人群服務不足等難題。唐世軍委員建議,搭建社區心理咨詢室、24小時援助熱線及媒體科普平臺,推動心理健康服務全域覆蓋,重點關注青少年、社區矯正人員、空巢老人等群體;教育系統需配強心理師資并納入常態管理。同時,加強專業支撐,推動高校完善心理學科建設,支持醫院增設心理科室、發展中醫心理診療,以人才和技術雙輪驅動提升服務可及性,筑牢社會心理防線。
近年來,旬陽通過建立養老服務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基礎設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醫養結合”體系,成為陜西省示范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示范縣。但目前仍面臨部門協同不足、城鄉資源不均、專業人才短缺等短板。楊官賢委員建議,整合民政、衛健資源設立市級養老服務中心,盤活閑置校舍等設施強化居家養老;優化社區日間照料功能,推動新建小區配建養老用房,創新“物業+養老”等模式,延伸智慧康養產業鏈,打造“幸福旬養”品牌。同時,完善政策保障,推行敬老院低償代養機制,深化醫養融合,定向培養護理人才,構建跨部門協同機制,形成“規劃引領、社會參與、政策托底”的多元供給格局,助推全市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
針對全市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崛起帶來的結構性就業矛盾,張會玲委員建議,采取“產業+就業”協同機制破解難題。通過動態用工數據庫指導職業院校開展訂單式培訓,整合職教資源打造“培訓+就業”鏈條,構建零工就業智慧港實現精準匹配。完善市鎮村三級服務體系,重點幫扶困難群體就業,設立創業扶持資金孵化小微企業,建立勞動監察長效機制保障權益。多維度舉措推動勞動者實現“家門口”高質量就業,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旬陽依托秦巴山區中藥材資源優勢,發展中藥材種植6.5萬畝,培育形成加工企業5家。針對產業松散、技術薄弱等短板,華瓊委員建議,整合資源成立市級管理機構,統籌道地藥材認證及良種繁育;強化人才引育,提升中醫服務能力;培育龍頭企業,構建“種植—加工—成品藥”全產業鏈,推廣“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推動農文旅融合開發康養產品,延伸大健康產業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隨著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鄉村流動商販成為一種新興商業模式,但商品質量難保障等問題成了群眾的“心頭病”。對此,王鋒委員建議,推行備案登記機制,線上登記商品來源及銷售信息,統一標識實現溯源管理;強化屬地監管,嚴查“三無”商品、農殘超標及計量作弊;加強宣傳引導,普及辨假知識并暢通舉報渠道,構建“源頭可溯、監管有力、共治共享”治理體系,切實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臺上委員建言字字鏗鏘,臺下關注目光專注如炬,掌聲此起彼伏,熱烈異常。這既是對民生民情的熱烈呼應,更傳遞出委員們對旬陽美好未來的堅定信心與殷切期許。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