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謝昊天 康斌)履職盡責獻良策,凝心聚力譜新篇。5月27日,漢臺區政協十六屆四次會議開幕。開幕式上,委員們立足漢臺區發展實際,緊扣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把脈問診、建言獻策,凝聚發展合力。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效益投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的重大任務,也是省委“八場硬仗”的重要內容。
柳志堅委員在發言中認為,當前,漢臺搶抓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出臺機遇,在發揮地域優勢、釋放消費潛力、推動經濟穩步增長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但仍存在項目支撐力不足、消費預期偏弱、多種經營業態融合不夠、農業產業鏈條短等問題。
為此,柳志堅委員建議,聚焦項目拉動,激活發展動能,聚力謀劃西漢三遺址、城東片區開發、高質量低空經濟基礎設施等項目,探索發展“飛地園區”“飛地經濟”。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建立完善消費品以舊換新鎮街+商戶聯系機制,做好合規引導,加強風險防范。培育壯大首發經濟、賽事經濟、會展經濟、銀發經濟等消費業態,加強特色街區改造提升,發展現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務,更好滿足群眾體驗式消費、極限性價比消費。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如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周庭財委員代表民建漢臺區委會發言時建議,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簡審批事項,壓縮審批時限,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聯動,推進政務服務信息化建設,從而提升政府服務效能。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加大金融機構引進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企業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同時,加大職業教育投入,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制定更加優惠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強人才服務平臺建設,從而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座城市歷史變遷、文化傳承、商業繁榮的精華,是展現城市形象、擴大交流開放的窗口。
羅頤委員圍繞漢臺打造歷史文化街區解鎖文旅融合新體驗建議,著力集中連片規劃,圍繞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西漢三遺址”、東關正街(東關里)、丁字街——建國路、南關正街、銀灘路等毗鄰區域整體性規劃布局,打造歷史文化集聚街區暨旅游軸線。深挖街區文化內涵,以保存修繕為主,最大限度保護老街的文化肌理和歷史遺跡,鼓勵、扶持老街原住居民參與文化旅游項目建設,使老街舊貌換新顏,打造富有特色的文旅精品街區。同時,加大招商力度,引入有經驗、有實力的專業團隊策劃、運營漢臺區歷史文化特色街區,提升街區吸引力。
品牌農業作為漢中市政府提出“五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對鄉村產業振興起著關鍵作用。
截止2024年底,漢臺區已認證有機農業面積900畝,綠色農產品基地達到1.8萬畝,打造皇塘鮮桃等特色品牌28個,綠色農產品10個,農產品地標認證1個,名特優新農產品12個,據了解,2024年全區農產品網絡零售額接近3億元。
“漢臺區在‘品牌強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舉措,但還存在品牌意識淡薄、品牌規模受限、品牌質量不穩定等問題。”李萌委員在發言時說。
對此,李萌委員建議,通過開展培訓、專題講座等形式,提高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廣大農民群眾對打造品牌重要性的認知程度。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優質企業。鼓勵涉農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的利益鏈接機制,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發展,通過產業化經營,擴大品牌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
物業管理服務是牽動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
為進一步規范住宅物業管理,營造良好生活環境,易佳琦委員代表九三學社漢臺區委員會發言時建議,加強街道社區對物業管理的指導和監督,充實人員力量,提升物業管理職能下沉的有效性。優化服務流程,深入了解業主需求,促進業主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強小區凝聚力和歸屬感。提升物業管理人員服務水平,建立和完善專業培訓體系,完善績效考核制度,積極探索與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產教融合、共同育人,培養適合現代物業管理服務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