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乃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國內國際,抓好城鄉融合、區域聯動,優化生產力布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戰略部署。如何有力有效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戰略部署,做好城鄉融合“大文章”,推動寶雞高質量發展?聚焦這一中心任務,寶雞市政協開展深入調研,結合存在的短板弱項建言獻策。
存在問題
統籌不力規劃滯后。目前,全市城鄉融合工作由市發改委牽頭,各縣區大多數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就城鄉融合的性質而言,屬于統攬全局的工作,牽頭部門無法完成頂層設計、任務下達、督促落實、協調配合工作。雖然市、縣已經作出城鄉融合發展規劃,但在規劃設計中,存在縣城輻射帶動作用不強、城鄉要素流動不暢等問題。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向城市的多,流向鄉村的少。區域布局謀劃不足,點多面少、線更少,如受行政區劃限制,聯村聯鎮規劃發展較少。
產業不優增收不穩。從目前農民收入結構分析,勞務輸出收入即工資性收入占農民增收的70%,進城務工人員占農村青壯年的70%,但目前經濟低迷,就業機會減少,收入不穩。進城務工人員在城鎮的醫保、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的機制保障不完善,難以融入城市;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兒童的教育缺乏依靠,導致進城務工人員難以安心留在城市。經營性收入即依靠土地從事的農業生產收入,是農民生活維持穩定的基礎,占農民收入的20%左右,由于受勞動者素質、生產技術、經營方式、市場營銷等條件制約,農業生產效益低,多數僅處于維持基本生活階段,只有少部分職業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從中受益獲利。轉移支付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占有份額較低,究其原因,是城鄉要素流動不暢、鄉村人才短缺、資金聚集城鎮、城鎮輻射帶動不強。文旅等三產融合人氣不旺、產業發展后勁不足,農產品產業鏈存在短板,進城渠道不暢。
公共服務存在短板。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城鄉教育資源在師資力量、教學設施、教育質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農村學校師資隊伍不穩定,教學設施相對落后,教育質量有待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差異較大,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在醫療技術、設備設施、人才隊伍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薄弱,醫療設備陳舊,醫務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群眾看病就醫不便。社會保障水平不一致,城鄉居民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存在差異。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待遇相對較低,保障范圍較窄,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在社會治理中,新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出現:在自治中,基層組織發揮作用不足;在法治中,存在“信訪不信法”的現象;在德治中,陳規陋習如高價彩禮、大操大辦婚喪嫁娶、封建迷信活動泛濫等問題亟待解決。
對策建議
規劃先行,布好空間融合。首先,要強化組織領導,加強統籌協調。建議市縣由黨委副書記、政府常委副市長(常務副縣區長)牽頭,組建工作專班,做好城鄉融合頂層設計、目標確定、任務下達、督察落實、協調配合等工作,確保城鄉融合推進工作方向正確、規劃科學、落實有力、配合緊密、效果務實。其次,要科學規劃、適度超前。在空間布局上,要以縣城為核心發揮其承接城市、輻射鄉村功能定位,增強縣城轉移人口、吸納就業、以城帶鄉、以工帶農的綜合承載能力。要以特色小鎮為連接點,探索符合區域實際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要依據區域內自然條件、區位特征、資源優勢、文化傳統等優勢,精準定位、突出特色、聚集人氣。按照人往哪里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往哪里配的原則,提升小城鎮建設水平。要以村莊規劃建設為輻射點,做實城鄉融合。要綜合考慮城郊融合、聚集提升、特色保護、保留改善、搬遷撤并等不同類型村莊的發展趨勢,抓好鄉村基礎設施與規劃,提升鄉村教育、醫療、住房、就業、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建議市縣兩級設立城鄉融合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縣鎮村頂層設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
增收為要,抓好產業融合。首先,要解決好勞務輸出中進城務工人員在城鎮醫保、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使其融入城市。要加大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力度,在求職就業方面,以技提薪,讓進城務工人員有穩定工作、穩定收入,使其留在城市。同時,對農村的老人、婦女、兒童要加大關愛力度,解決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等問題,使進城務工人員安心留在城市;破除體制性障礙,把農民變市民。其次,要解決好農業生產效益低的問題,要從培養職業農民抓起,生產經營、專業技能、社會服務等各行各業,都有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借鑒廈門市集美區李林村的經驗做法,集體經濟牽頭,招引運營企業進駐,形成集娛樂休閑、網紅打卡、學研、旅游、餐飲、加工等于一體的農文旅工城鄉融合示范區。要借鑒學習福建泉州蟳埔漁村發展簪花產業經驗,注重培養農村非遺傳承、民間主播、跟拍旅游等新興業態。深化農村改革,激活農村優勢資源,為集體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動力。兩活(盤活資源、激活主體)措施的出臺為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提供了政策依據。
政策支持,推進社會融合。一是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機制,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輻射。加強農村教師培訓,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推進城鄉教育信息化建設,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二是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改善醫療設施設備條件,提高醫務人員業務水平。建立城鄉醫療衛生人才交流機制,鼓勵城市醫務人員到農村服務。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提高農村居民醫療保障待遇。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管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將農村居民納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等保障體系。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待遇標準,縮小城鄉社會保障差距。
因地制宜,提升治理融合。建強農村帶頭人隊伍,不斷發揮黨員隊伍和能人的帶動作用,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提升農村依法治理水平,教育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守法用法。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依法維權;用法律理性處理民事糾紛,不盲目沖動;用法律規范約束自己的言行,守住法律底線。強化鄉村治理中德潤的聚力作用。推進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豐富優質文化產品供給,突出農耕農味農趣,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的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引導群眾改變陳規陋習,反對高價彩禮,反對婚喪大操大辦,抵制封建迷信,深入推動農村移風易俗。
(作者系寶雞市政協農業農村和人資環委主任)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