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盟陜西省委會
作為全國能源化工核心集聚區,陜西省內的西北大學、西安石油大學等12所高校開設能源化工相關專業,年均培養本科及以上人才1.2萬人,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5個。依托榆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等產業集群,陜西已經形成“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創新矩陣,陜煤集團等龍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突破3%,能源化工領域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191.21億元,同比增長5.13%,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效應初步顯現。
但對標“雙碳”目標下能源結構綠色轉型需求,我省仍面臨科教協同育人滯后于產業轉型需求、產學研用融合存在“斷點”“堵點”、人才發展生態亟需系統性重構等問題,為此建議:
一、構建“產業需求導向”的科教協同育人體系。推動陜煤集團、延長石油等龍頭企業與西北大學、西安石油大學等高校共建新能源化工產業學院,圍繞氫能產業鏈、CCUS技術鏈等,設置“碳中和技術”等交叉專業,實現新興領域專業覆蓋率達60%以上。校企聯合開發“碳捕集系統設計”“氫能裝備制造工藝”等產教融合課程,將企業“卡脖子”技術轉化為高校畢業設計課題,每年定向培養“現場工程師”。建立產業學院理事會,由政府、企業、高校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專業設置隨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深度對接。
二、打造“全鏈條貫通”的產學研用生態體系。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設立“能源化工成果轉化專區”,整合高校專利庫、企業技術需求庫、投融資機構庫,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成果確權、交易溯源。設立省級能源轉型專項基金,對校企聯合申報的CCUS關鍵技術、煤制芳烴催化劑升級等“卡脖子”項目給予補貼,允許企業以“需求方”身份參與項目評審并優先獲得轉化權。建立成果轉化跟蹤服務機制,對落地轉化項目提供稅費減免、場地租賃補貼等政策支持,推動“陜西研發—陜西轉化—陜西制造”實現閉環。
三、構建“全域協同”的人才發展新生態。在高校設立“能源工程應用型”教師崗位,將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推動成果轉化等納入考核體系。在企業建立“首席技師”“技能大師”評定體系,獲評者享受正高級工程師同等待遇。建立多元化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對高校教師分科研型、應用型分類考核,對企業人才突出技能水平和實際貢獻,打通“技術工人—技能專家—產業工匠”職業發展通道。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