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華 慈狐
清晨的濃霧像乳白色的牛奶,淹沒了秦巴山區的千溝萬壑。老陳頭蹲在河邊的青石上,望著眼前這條咆哮了不知多少歲月的界河。河水因前夜的雨變得渾濁洶涌,隔斷了河對岸一百多畝即將成熟的烤煙,也隔斷了村里孩子們上學的路。他粗糙的手指摩挲著一塊冰涼的石碑,上面刻著三個蒼勁的大字——慈安橋,以及一行小字:捐建者王西林。
2006年,旬陽市雙河鎮卷棚村。老陳頭記得很清楚,那天安康市旬陽市慈善協會的第一任會長歐昌吉,一個同樣頭發花白的老人,踩著滿是泥濘的布鞋,和他一起站在這塊河灘上。
“老哥,咱們就在這兒給鄉親們架一座橋。一座不用再看老天爺臉色的橋。”歐昌吉的手指向對岸,聲音不高,卻像錘子敲進老陳的心里。那一刻,老陳頭枯井般的眼睛里,有什么東西被點燃了。那是對“通途”最原始的渴望。
一諾千金
市慈善協會的辦公室里,燈光常常亮到深夜。墻上掛著一幅巨大的旬陽市地圖,上面密密麻麻插滿了紅色的小旗,每一面旗子,都代表一座已經落成的慈安橋。而更多空白的地方,用藍色鉛筆標記著亟待解決的“天塹”。
旬陽市慈善協會第二任會長賈中軍是個實干家,他有一本厚厚的“橋梁日記”,里面記錄著每一個申請建橋村落的詳細信息:受益人口、主要產業、群眾積極性……他常說:“咱們手里的每一分錢,都是善心人的托付。橋,必須建在最需要的地方,得像釘子一樣釘進鄉親們的命脈里。”
選址,成了頭等大事。他們跋山涉水,腳步踏遍旬陽。在仁河口鎮的橋上村,他們看到,因為沒有橋,壯麗的梯田和水泉坪美景“深藏閨中”,村民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
“只要一座橋,我們的稻米、我們的風景,就能變成實在的收入!”橋上村村支書拉著他們的手,聲音哽咽。
市慈善協會的領導和交通局、老促會的同志們,成了山里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挽起褲腿蹚過冰冷的河水,在泥濘的田埂上深一腳淺一腳地勘探。每確定一個橋址,就像在戰爭的沙盤上攻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據點。漸漸地,一個宏偉的藍圖在他們心中成形——要在全市建起500座慈安橋。
眾志成“橋”
夢想照進現實最大的攔路虎是資金。慈善項目的補助對于一座堅固的橋梁而言,常常是杯水車薪。
2014年夏天,一場特殊的會議在縣委會議室召開。空氣悶熱,但與會者的神情更為凝重。時任慈善協會黨支部書記的陳守業,將一疊反映群眾“過河難”的照片和建橋資金缺口的報告,攤在會議桌上。照片里孩子被大人背著在激流中艱難前行,老人望著對岸的藥材地唉聲嘆氣。
沉默,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終于,一位分管縣領導開了口,聲音斬釘截鐵:“不能再讓一條河,困住一代人。就從革命老區的轉移支付資金里,每年拿出兩百萬元,對每座驗收合格的橋額外補助五萬元。”
上級補助、本級配套、愛心捐贈……八方力量開始匯聚。企業家來了,捐出的不僅僅是錢,更是一份鄉情。外出打工的游子匯來了款項,附言簡短“給老家修橋”。村里的老人,拿出了省吃儉用的幾十塊錢,固執地說:“這是我的一份心。”
最讓人動容的是那些受益的村民。他們自發投工投勞,搬運石料、夯實基礎。工地上,號子聲、笑聲、錘擊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眾志成城的交響樂。橋梁,不再僅僅是混凝土和鋼筋的構筑物,它被注入了溫度,成為連接人心的紐帶。
每一座橋落成,旁邊都會立起一座功德碑。上面刻著的,不只是捐資的數字,更是一個個鮮活的名字,一段段無私奉獻的故事。村民們路過時,總會指著某個名字,對孩子說:“娃,要記住,這橋,是這些好心人幫咱們建的。”
鐵脊梁
橋,立起來了,但能否經得住風雨的考驗?質量和安全,是市慈善協會絕不敢觸碰的紅線,也是會長們心頭最緊的那根弦。
旬陽市慈善協會第三任會長周廣清,繼承了前兩任的執著,甚至更加嚴苛。他定下鐵律:規范運作,嚴字當頭。不合格,不驗收;不驗收,不兌錢。
質量,需要良心,也需要專業。陜西滿譽樂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張居滿,是個黝黑憨厚的旬陽漢子。他對手下的工人說:“給慈善協會修橋,賺不了幾個錢,但這是積德的事,咱們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于是,在按圖施工之外,他們悄悄地在關鍵部位,比設計要求多扎了幾圈鋼筋。這多扎的幾圈鋼筋,在平常日子里無人知曉,卻成了后來拯救無數家庭和財產的“鐵脊梁”。
時間的車輪滾到2023年,然后是2025年。這兩年,旬陽仿佛打開了暴雨的閘門。尤其是2025年8月26日,小河鎮的落駕河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一時間,山洪如脫韁的野馬,裹挾著巨石和樹木,瘋狂地沖擊著沿途的一切。
電話一個接一個打到市慈善協會,消息令人窒息:部分道路被撕碎,農田被毀,房屋進水……更可怕的是,洪水沖垮了其他單位和個人建造的橋梁13座,另有9座成了危橋。
周廣清和同事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們第一時間驅車冒險趕往災情最重的區域。沿途滿目瘡痍,斷橋殘垣觸目驚心。每看到一座垮塌的橋,他們的心就沉下去一分。
直到他們來到了小河鎮,來到了由張居滿承建的慈安便民橋前。
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震撼,更讓他們熱淚盈眶。
洪水雖未完全退去,但20座慈安便民橋,如同20名忠誠的衛士,盡管橋面滿是淤泥,欄桿上掛著雜草,但它們的主體結構依舊巍然屹立,鋼筋鐵骨在渾濁的洪水中清晰可見。
橋,沒有垮,一座都沒有。
河兩岸,聚集了劫后余生的村民。“周會長,這橋……這橋保住了俺們村啊。要不是它,對岸的養殖場、煙田,就全完了。這是咱的救命橋啊!”一位老人緊緊握住周廣清的手,老淚縱橫地說。
那一刻,所有的奔波、所有的艱辛、所有的堅持,都有了答案。周廣清別過臉去,悄悄抹去眼角的濕潤。他看到的,不僅僅是20座屹立不倒的橋,并對今年小河、紅軍兩鎮被洪水沖垮的3座非慈安便民橋已募集30萬元進行重建,這是無數村民安居樂業的希望,是慈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開出的最堅韌的花朵。
通往未來的路
如今,走進旬陽的山村,會看到一座座慈安橋,它們形態各異,卻同樣堅實。它們靜靜地橫跨在溪流之上,連接著此岸與彼岸。
橋上,摩托車馱著新摘的拐棗呼嘯而過,小汽車載著游客開往新評上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放學歸來的孩子們蹦蹦跳跳,不再需要父母背著蹚過冰冷的河水。
如今卷棚村實現了“戶戶有車輛”的夢想,而那座橋見證了這一切。
329座橋、7789萬元善款,背后是139401人被改變的生活軌跡。它們不只是交通的樞紐,更是人心的豐碑,默默地講述著關于承諾、關于堅守、關于大愛的故事。
而在旬陽市慈善協會的辦公室里,那張地圖上的藍色標記,正在被一面面新的紅色小旗取代。東區、南區、北區,3位副會長繼續奔走在山野之間。通往第五百座慈安便民橋的路,還在腳下延伸。
這條路,通向的是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是老百姓臉上實實在在的笑顏,是一個更加溫暖、更有希望的明天。而每一座新橋的奠基,都是一篇新的小說開篇,等待著把汗水、信念和希望書寫下去。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