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有一位名叫姜洪耀的退休干部,用人生下半場生動詮釋了“退而不休”的奉獻精神。這位來自山東龍口的“老西安”,將應急人的嚴謹與慈善人的熱忱,都融進了一支筆、一篇文里。

姜洪耀的職業生涯,始終與城市安寧緊密相連。1982年參加工作的他,從基層一步步成長為西安市應急管理局二級巡視員,分管應急指揮中心、救援協調和預案管理局等核心部門。在應急管理崗位上,他養成了嚴謹的作風——曾有下屬回憶,某次編制市級應急預案時,姜洪耀逐字逐句核對數據,連標點符號的誤差都不放過,他說:“預案里的每個字,都連著老百姓的安危,容不得半點馬虎。”
2023年退休后,姜洪耀轉身加入西安市慈善會,很快就以副會長的身份投入新戰場。他的慈善工作里,藏著不少暖心事。2025年六一兒童節,他特意提前一周梳理困境兒童名單,在“紅領巾愛祖國”公益助學活動中,親手為100名孩子每人遞上1000元助學金,還蹲下身和孩子們聊學習近況,臨走時反復叮囑“有困難就找慈善會”。在2024年的志愿者服務隊授旗儀式上,他不僅宣讀表彰通報,還特意記住了幾位高齡志愿者的名字,會后專門叮囑工作人員:“老同志們腿腳不便,下次培訓記得協調上門服務”。山東人特有的豪爽與韌勁,在這些細節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讓姜洪耀“出圈”的,是他每日一篇的“老姜亂彈”欄目。“亂彈”不“亂”,每篇短文都透著民生溫度與務實思考。曾有一篇談“慈善助學不是簡單發錢”的短文,他結合自己參與六一助學的經歷寫道:“給孩子的幫助,既要填‘錢袋子’,更要暖‘心窩子’——陪他們逛一次科技館,或許比單純給錢更能播下希望的種子”。文章沒有空泛說教,而是用活動現場孩子們好奇的眼神作例證,既點出了慈善助學的深層意義,也為基層慈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被不少同行轉發收藏。

另一篇關于“志愿者精神”的短文,則源于他參加授旗儀式的所見所感。他在文中提到一位堅持服務十年的退休教師志愿者:“所謂奉獻,從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把‘再幫一次’變成習慣”。他沒有拔高概念,而是通過具體人物的日常細節,讓“奉獻”二字變得可感可學。有讀者留言:“老姜的文字不繞彎,讀著就像身邊長輩在講道理,讓人心里亮堂。”
從應急管理的“硬戰場”到慈善事業的“暖陣地”,再到自媒體的方寸屏幕,姜洪耀用行動證明:奉獻沒有退休年齡,責任可以跨越崗位。這位來自山東的“老姜”,正用他的智慧與熱情,在古都西安續寫著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郭子荻 梁家恒)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