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科教資源大省,創新是陜西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所在、底氣所在、優勢所在。2024年,陜西科技創新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過程中,科技金融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7月24日,作為五大國有銀行之一、金融“國家隊”的中國銀行,重磅發布《中國銀行陜西省分行支持陜西省科技創新的十六條措施》,整合中銀集團資源與服務能力,為陜西科技創新提供全要素、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撐。
構建接力式服務體系
支撐科創企業全周期發展
近年來,陜西專利授權量和技術合同成交額位居全國前列。
為了全面服務陜西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中國銀行此次推出的“十六條措施”緊扣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打造逐級托舉的接力式服務模式。
在科技成果萌芽階段,“十六條措施”創新推出“學者秦驛”“金技空間站”專屬服務,圍繞科學家、技術經理人等科技人才及其家屬生活、創業、成果轉化全場景需求,打造涵蓋個人金融、創業支持、信息撮合的一站式服務矩陣,定制科技人才專屬金融生態。
當科技成果具備落地產業化條件時,“十六條措施”指出,要以投貸聯動為核心,以股權直投為基礎,輔以高效率、低成本、無抵押的普惠金融貸款,精準解決“首貸難”“融資貴”等痛點,幫助企業逐步建立健全融資信用體系。同時,創新構建政銀風險分擔、知識產權質押等復合擔保體系,護航中小微企業“破土成林”。
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十六條措施”創新整合旗下中銀保險、中銀三星人壽、中銀租賃等不同領域的專業力量,構建覆蓋風險保障、設備更新、成果轉化的科技金融生態圈,全方位護航企業規模化發展。
針對企業上市需求,中國銀行陜西省分行副行長訾光銳介紹說,深化“A+H”兩地資本市場服務,從首次公開發行到上市后再融資,“十六條措施”將為企業提供全流程資本運作服務。
金融全要素整合
一站式滿足科技企業多元化需求
在此次專為陜西“量身定做”的“十六條措施”中,中國銀行打破了“就銀行論銀行”的思維定式,創新推出了“中銀科創生態伙伴計劃”,構建起涵蓋投資銀行、直接投資、證券、保險、金融租賃等多領域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同時,廣泛聯動政府機構、高校院所、創投機構等生態伙伴,創新數據共享機制,全面升級“秦創原產融服務平臺”;構建基金雁陣,引育資本“強磁場”;創新股權直投,以中銀資產、中銀證券等專業平臺為支點,構建全周期科技股權投資體系。一站式為科技企業提供一體化金融解決方案。
事實上,在此次“十六條措施”推出之前,中國銀行已經在陜西尤其是西安,前瞻性落子布局。
今年6月,由中銀資本私募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作為管理人,由陜西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中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西安中科光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相關方共同出資設立的陜西中瀛扶搖壹號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在西安高新區完成工商登記,成為陜西地區首支完成工商登記、成功落地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股權投資基金。
“基金總規模4億元,重點圍繞西安市、陜西省科創企業開展投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未來空間、智能制造三大領域,構建‘國家政策引導+地方資源深耕+銀行資本賦能’高效協同新模式。”中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竺豐平在政策發布現場介紹說。
值得關注的是,中銀國際投資正在聯合陜西省引導基金、西安工業倍增基金等,準備共同設立10億元規模的陜西中銀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基金,重點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等省內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
記者李猛 實習生張語歆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